• Newest Posts
    Top Active Users
    Newest Users

仙佛合宗上乘實修

版主: 妙吉祥如意

Sherlock
文章: 882
註冊時間: 週二 3月 23, 2021 10:26 pm

解析高分恐怖片《雙瞳》

#11

文章 Sherlock »

<r><YOUTUBE id="gZVG4nDNa8Y"><URL url="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ZVG4nDNa8Y&ab_channel=%E7%9E%8E%E9%B8%A1%E4%BA%8C%E7%9C%8B"><LINK_TEXT text="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ZVG4nD ... annel=瞎鸡二看">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ZVG4nDNa8Y&ab_channel=瞎鸡二看</LINK_TEXT></URL></YOUTUBE></r>
Sherlock
文章: 882
註冊時間: 週二 3月 23, 2021 10:26 pm

Re: 解析高分恐怖片《雙瞳》

#12

文章 Sherlock »

<t>星雲說偈--心無罣礙<br/>
<br/>
文/星雲大師<br/>
<br/>
由愛故生憂,<br/>
<br/>
由愛故生怖;<br/>
<br/>
若離於愛者,<br/>
<br/>
無憂亦無怖。<br/>
<br/>
──《妙色王因緣經》<br/>
<br/>
這段經文見於《妙色王因緣經》。意思是說,我們的恐懼憂苦,都是源於愛而產生,如果能夠遠離自私染著的愛,那麼又何有憂悲恐怖呢?世間的一切,都是無常的,再怎麼恩愛最終仍會分散別離。眾生因愛而生,因愛而輪迴六道,卻不自知。當對愛有所執著,就會受到牽絆,無法像蘇曼殊所說的「雨笠煙簑歸去也,與人無愛亦無瞋」,那般的灑脫自在。<br/>
<br/>
從前有一位國王,心愛的王妃病逝了,每天流淚守候在王妃的遺體旁,寸步不離。大臣們紛紛規勸國王要節哀,可是並沒有絲毫的作用。有一天,有一個仙人告訴國王,他可以找到王妃投胎的地方,而且還能與她交談,了解王妃現在過得如何。國王聽了非常高興,立刻請仙人帶他前往。仙人帶著國王來到御花園,然後指著兩隻正忙碌搬運牛糞的甲蟲,說:「國王,你看後頭的那隻母甲蟲,正是您病逝不久的王妃。她已經投胎轉世,成為甲蟲的妻子了。」<br/>
<br/>
仙人問那隻母甲蟲說:「請問你喜歡以前的國王丈夫?還是現在的甲蟲丈夫?」王妃回答:「我生前深受國王恩寵,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…唉!往事如煙,現在我既然是甲蟲,當然是喜歡吃牛糞的甲蟲丈夫。」國王一聽如夢初醒,回宮後便下令安葬了王妃。<br/>
<br/>
愛是生命的根源,也是人性所需,所謂「情不重,不生娑婆」,沒有父母相愛,我們如何誕生世間?有人說佛教是四大皆空,不談感情的,其實出家人是將私情昇華為慈悲,讓愛成為是奉獻,而不是占有。如果我們能把愛昇華成沒有欲染的淨愛和慈悲,就能心無罣礙,遠離憂愁、恐懼。</t>
附加檔案
交阯羅浮山出土碑文.png
交阯羅浮山出土碑文.png (496.91 KiB) 已瀏覽 2668 次
訪客

Re: 仙佛合宗上乘實修

#13

文章 訪客 »

<t>有情來下種<br/>
無情亦無性<br/>
離愛無人間<br/>
飄渺天地間<br/>
<br/>
苦海實無邊<br/>
回頭才是岸<br/>
<br/>
南無阿彌陀佛</t>
Sherlock
文章: 882
註冊時間: 週二 3月 23, 2021 10:26 pm

Re: 仙佛合宗上乘實修

#14

文章 Sherlock »

<r>內丹道 <br/>

<HIDDEN><s>[hidden]</s>內丹學雖己有千餘年的歷史,但是,從現代學術的觀點來說,內丹學對許多來說,然仍神秘和陌生。當然還有不少人﹝無論是學術界或非學術界﹞,雖然對丹道毫無所知,卻立足於其個人狹小的生活經驗,憑凓其有限的經驗直覺,視丹道為旁門左道。這其實只表示出這些人的心態,是既缺乏科學家的實証態度,少哲學家的好奇心、冒險親証與窮理盡性的精神而已。<br/>
<br/>
《性命圭指》在說到性命時謂︰「夫學之大,莫大於性命」。從「生命哲學」討論丹道,最具深刻意義的環節是,它宣示吾的人性命可不斷地轉化或超昇,並且能邁向自由的無限體,這是丹道文化的偉大成就。在具體修持上,其途徑有二,即少陽派與文始派。少陽派從「煉氣化神」及「煉虛合道」的原理,是要從所謂「煉精化炁」,「煉炁化神」,把炁鍛煉為純陽之真炁,不留一毫陰滓,也就是使炁變成純陽之神,稱為「陽神」。丹經如《性命法訣明指》、伍沖虛的《仙佛合宗》、《大成捷要》等,均有詳細的說明。丹經之言雖不必盡信,然而撰者卻深信古人不欺我,丹經必有其可信之處,且撰者也認識因修丹道而成就甚高的人。在修煉大周天之時,下丹田出現濃烈的炁團,丹經稱之為金丹或仙胎。然後把金丹或仙胎移至中丹田時,修道者用觀想法,存想金丹就是自己的縮影。這樣實行煉炁化神,丹經稱之為十月懷胎。當出現「五氣朝元」、「天花亂墜」等情形,此時陽神漸成,便慢慢地將之移至泥丸宮。待有百會穴打開之後,便可放出陽神,遂步訓練其脫體,稱為「三年哺乳」。依照文杞記載,古來能達成出陽神的修道者,為數不少。<br/>
<br/>
對於人類的「性命」奧蘊,生命科學知之甚少。人類的性命,除了煉炁可修煉陽神之外,尚有前述的元神及陰神。元神脫體大抵就是一般所謂靈魂出竅,瑜伽術有攤屍法可修練此術。至於陰神脫體,與出陽神也有很大差異。陰神是他人看不見,而陽神則他人能看得到。同時,無論是出元神或陰神,因耗消身體之能量而有損性命的。出陽神則不然,祂是用體外之能量,故不但不會損傷身體,而且是吾人性命邁向自由無限體之途。 <e>[/hidden]</e></HIDDEN>
<br/>
§1.0 內丹道作為建立「生命哲學」的基本進路 <br/>
§1.1「生命科學」與「生命哲學」<br/>
§1.2「性命雙修」與「生命哲學」<br/>
§1.3「生命哲學」的輪廓<br/>
§1.31 精氣神三寶<br/>
§1.32「氣體身」及其結構<br/>
§1.33 元神與識神<br/>
§1.34 性命之超昇︰邁向自由的無限體<br/>
<br/>
§2.0以丹道作為研究生命哲學
<HIDDEN><s>[hidden]</s>以上點出以丹道作為研究生命哲學的進路,這種進路是以丹道的修持與體証為基礎。有了這種體証,才用理念將之概念化及系統化,這是目前的生命科學所無法取代的。生命科學只研究形軀生命,而生命哲學則是研究人類的性命。惟有對形軀生命及性命這兩個層面的研究不可偏廢,才能充分了解「人」自己。既然如此,則丹道的時代意義於此可見一斑。 <br/>
<br/>
上述生命哲學研究文章【節錄自鄺芷人︰〈新道家的丹道學之時代意義〉】<e>[/hidden]</e></HIDDEN>

<br/>
丹道學引言<br/>
§3.0「新道家」之「修真」與「金丹大道」<br/>
§3.1 內丹道溯源<br/>
§3.2 新道家的承傳與流派<br/>
§3.21 內丹道少陽派<br/>
§3.211 內丹道南宗之承傳<br/>
§3.212 內丹道北宗(全真教)的承傳<br/>
§3.213 伍柳仙宗<br/>
§3.214 內丹道先天派<br/>
§3.22 文始派<br/>
§3.23 其他<br/>
§3.231 張三豐與武當派<br/>
§3.232 中和派及其代表人物<br/>
§3.233 東派與西派<br/>
§3.3 丹道的極終︰「還虛合道」<br/>
§3.31「元神真性」與「識心」
<SPOIL><s>[spoil]</s>
從丹道的理論來說,「精」、「氣」、「神」是生命體的三要素。但是, 新道家不言「生命」,而是從「性命」來看待吾人的生命體,也就是特別強調「性」與「命」。李清庵在其《中和集》中謂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夫性者,先天至神,一靈之謂也。命者,先天至精,一氣之謂也。精神,性命之根也」。<e>[/b]</e></B>176<br/>
<br/>
「性」指「元神」(神),其本質是「靈」。「命」出於「精」,其本質是「氣」(元氣)。總之,「命」指形軀生命,「性」指具靈性的「元神」。生命是性與命的結合177,故謂「性命之根」為「精」與「神」。在這個意義下,內丹道的要領,就在於煉「性命」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煉丹之要,只是性命兩字。離了性命,便是旁門。各執一邊謂之偏枯。祖師云『神是性兮氣是命』,即此義也」<e>[/b]</e></B>178。<br/>
<br/>
所謂「各執一邊,謂之偏枯」,是批評單獨修「性」或單獨修「命」,進而強調「性命雙修」之意。修「命」在於煉「元氣」,而修「性」則在於煉「元神」。對於新道家來說,「元神」就是吾人的「真性」,而「真性」又意謂著自我的真正本質,故「真性」或「元神」,其實乃指「真我」。「元氣」與「元神」,分別位於身體的下丹田及上丹田179。呂袓的《太一金華宗旨》一書對「真性」或「元神」有明確的表述。他認為人的「元神真性」是與天地共在的,而吾人修道,就是要明心見性,守言護元神,使之恢復來本面目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祖師曰︰『天地視人如蜉蝣,大道視天地亦泡影。惟元神真性,則超元會而上之,其精氣則隨天地而敗壞矣。然元神在,則無極也。生天生地,皆由此矣。學人但能護元神,則超生 陰陽外,不在三界中。此見性方可,所謂本來面目也』」<e>[/b]</e></B>179。<br/>
<br/>
依照卲康節的《皇極經世書》,「一會」有一萬八百年,「一元會」有十二「會」,故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,為天地開合之數。因此,所謂「超元會」是指天長地久之意。。除「元神」之外,尚有「識神」180。故謂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一靈真性,既落乾宮,便分魂魄。魂在天心,陽也,輕清之氣晋也。此自太虛得來,與元始同形。魄陰也,沉濁之氣也,附於有形之凡心。魂好生,魄望死。一切好色動氣,皆魄之所為,背識神也」。<e>[/b]</e></B>181<br/>
<br/>
這裡認為「魂」與「元神真性」一樣,寄居於「天心」(祖竅),而「魄」則依附於「識神」,成為識神之體。前者來自「太虛」,又「與元始同形」。後者則為沉濁之氣。故又說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蓋身中有魄焉,魄附識而用,識依魄而生。魄陰也,識之體也。識不斷,則生生世世,魄之變形易質無已也。唯有魂神之所藏也。……故回光所以煉魂,即所以保神,即祇以制魄,即所以斷識」。<e>[/b]</e></B>182<br/>
<br/>
「識心」就是「識神」,猶如攝論師的「阿賴耶識」,而「元神真性」則像「阿摩羅識」,也就是像《攝大乘論釋》的「佛性」或「如來藏」。回光之效能是煉魂,強化「元神真性」,又可制魄斷識。然則何故「識心」要斷呢?對此,《太一金華宗旨》說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下識心,如強藩悍將,欺天君闇弱,便皇遙執紀綱,久之太阿倒置矣。今凝守元宮,如英明之主在上,二目回光,如左右大臣盡心輔弼,內政既肅,自然一切奸雄,無不倒戈乞命矣」。<e>[/b]</e></B>183<br/>
<br/>
「識心」能昏亂「元神真性」,若生命體由「識心」主宰,必墮於沈淪。故回光的修持就是對治「識心」,此點與攝論師以修佛之目的在於對治阿賴耶識相似。<br/>
<br/>
<FADE><s>[fade]</s><GLOW glow="red"><s>[glow=red]</s>延伸閱讀<e>[/glow]</e></GLOW><e>[/fade]</e></FADE><br/>
聖嚴法師:華嚴心詮<br/>
<URL url="https://bodhicitta.freeddns.org/viewtopic.php?p=11155#p11155"><LINK_TEXT text="viewtopic.php?p=11155#p11155">https://bodhicitta.freeddns.org/viewtopic.php?p=11155#p11155</LINK_TEXT></URL>
<e>[/spoil]</e></SPOIL>
§3.32「修真」與「還虛合道」
<SPOIL><s>[spoil]</s>
「元神真性」既然原是與天地共在,則如何成為生命之靈魂呢?《太一金華宗旨》及《性命圭旨》均認為,這是藉投胎而進入人體,而成為吾人之「元神」或「真性」。《性命圭旨》說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原人自父母未生以前,本體太虛而已矣,其予之所謂無極者從太虛中乎?既而父母媾精而後,一點靈光而已矣,其予之所謂太極者乎?而一點靈光,原來者,我之元神也。……若能知所以,反而求之,以復還我太虛一氣之本初,一點靈光之舊物者,非此金丹大道不可也」。<e>[/b]</e></B>184<br/>
<br/>
「元神」原是太虛中的「一點靈光」,是藉凓父母媾精而成為生命體之太極。修道之目的,就在於「復還我太虛一氣之本初,一點靈光之舊物」。「元神真性」之所以是「舊物」,因為祂本來就是與宇宙本體共在,故新道家之「修真」,乃在於恢復「元神」之「真性」。而恢復「真性」的方法,在大原則上有二途︰<br/>
<br/>
﹝一﹞其一是由《太一金華宗旨》一書所持,認為只藉「回光」,其法類似《大乘起信論》所謂的「止觀法」。所謂「止」,大旨是指「止念」以虛其心。方法是端坐調息,遣除一切雜念,離乎外境,從而進入「真如三昧」185。至於所謂「觀」,是指觀察世間一切有為法,皆是須臾變滅。眾生一切心理現像,也是如此。觀察世間一切法,皆污穢不淨,無可依戀。186《太一金華宗旨》也把回光視為「止觀」故謂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止觀二字,原離不得,即定慧也。以後凡念起時,不要仍舊兀坐,當究此念在何處?從何起?從何滅?反複推窮,了不可得。………如是不可得已,即仍舊綿綿去止。而繼之以觀,觀而繼之以止,是定慧雙修。此為回光,回者止也,光者觀也。」<e>[/b]</e></B>187<br/>
<br/>
《太一金華宗旨》在此把「回光法」等同於「止觀」,但是,在實際的功法上,「回光法」雖含「止觀」,卻仍要兩目內視天心,才是回光法的要旨。在功果上說,《太一金華宗旨》認為循此途徑,便能煉出金丹。金丹在此是以各種金黃色花卉圖形(「金華」)出現於玄關。「元神」除了稱為「真性」之外,又可名為「太一」、「太乙」或「泰一」,以表示「元神」是本有的,而迴光之目的在於修煉恢復吾人的「太一真性」。《太一金華宗旨》所倡導的修持,是從回光的修煉中,似乎不必經過「還虛」的階段,直接使「元神」與 「道」合一。<br/>
<br/>
﹝二﹞其二是強調「還虛」。李清庵說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聖人云︰『身外有身未為奇,虛空粉碎,方露真。』所以脫胎之後(按︰指陽神出竅之後),正要腳踏實地,直待與虛空同體,方為了當」<e>[/b]</e></B>188。<br/>
<br/>
當然,「虛空粉碎」之目的,仍是在於「抱本還元與太虛同體」189。《性命圭旨》認為吾人之本體原來自太虛,然後虛化為神,神化為形,由是而生人。修真則逆其道而行,故,「元神真性」也該返回太虛而與大道合190。所以,《性命圭旨》又說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今之煉神還虛者,尤落在第二義,未到老氏無上至真之道也。煉虛合道者,此聖諦第一義,即釋氏最上一乘之法也」。<e>[/b]</e></B>191<br/>
<br/>
「煉神還虛」只是階段性的成果,其極終目的是「煉虛合道」,這才是無上至真之道,以為這也是釋氏「最上一乘」之法。<br/>
<br/>
上文曾提及「還虛合道」基本上有二途,此即文始派藉直接「氣化」而達成「還虛」。其二是少陽派從「煉精化晋」、「練晋化神」、「煉神還虛」,最後而至「還虛合道」。其特殊處在於通過「練神」的階段。關於這個問題,千峰老人趙避塵在其《性命法訣明指》講得最清楚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蓋陽神百煉而百靈,千煉而愈精,煉煉不已,則陽神之慧光內神火,隱而收之愈密。斯放之愈普,隱之無可隱,斯顯之無可顯。將陽神收藏祖竅之內,定極滅盡之餘,久而久之,將陽神真火養足。……。煉至三年九載,百年千年,千劫萬劫,直待四大奔散,虛空粉碎,無形無跡,此乃是帶肉大覺金仙,萬劫不壞金鋼之體。法訣至此,永無秘訣」。<e>[/b]</e></B>192<br/>
<br/>
此處是指在煉出陽之後,再把陽神收回祖竅的鍛煉方法。千峰老人又引其它趙魁一謂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直至虛空粉碎,與道合真,一才見無量之寶光,直充塞於四大,得與賢聖仙佛相會,自無始分離,今日方得會面,彼此交光,合併一體,成為虛無一個圈子」。<e>[/b]</e></B>193<br/>
<br/>
這就是所謂「還虛合道」之意義,這其實也就是新道家的「天人合一」觀,而這種境的「元神真性」,就是「真我」的實現。所以,《性命圭旨》說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太上所以云︰『天地有壞,這個不壞。』這個才是真我,這個才是真如,這個才是性命,這個才是本體,這才是真虛,這個才是真寶相,這個才是真菩提道場,這個才是卾槃槃地,……才是常住真心,……這個才是無始不生,不滅之元神……」。<e>[/b]</e></B>194<br/>
<br/>
由此可見,無論「還虛」是採用何種途徑,其目的都是以「與宇宙本體合一」為最終目標。這個本體或稱神佛,或稱卾槃地,或稱實相等等,都是吾人「真我」的完成。而追求與宇宙本體合一,也就是新道家之「天人合一」的境界。195在這個意義上說,道林大都接受輪迴之說,因而勸人修道。呂祖云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萬劫千生得個人,須知前世種來因。速覮悟,出迷津,莫使輪受苦辛」。<e>[/b]</e></B>196<br/>
<br/>
《性命圭旨》也謂︰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大道難明今已明。此身不向今世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?」<e>[/b]</e></B>197<br/>
<br/>
進一步來說,新道家的丹道是否真實不虛?一般人的思維與識度,多數只停頓在經驗生活的範域內,其識度與視野無法超出「生活世界」的「日常性」(德語Taglichkeit)之外,因而不在此範域之外的事物便無法想像。更何況,具有哲學家的玄智與冒險精神,或是具有科學家的好奇與務實驗證心態的人,本來就屬少數。於是常人便輕率地,論斷丹道之學為空虛誕妄。198但是,本文撰者多年來對丹道之研習,認為丹道之學,確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閃亮明珠,並祈能由此開發「生命哲學」(life philosophy)。199
<e>[/spoil]</e></SPOIL>
<URL url="http://web.thu.edu.tw/k460112/www/dandou.htm">http://web.thu.edu.tw/k460112/www/dandou.htm</URL></r>
訪客

Re: 仙佛合宗上乘實修

#15

文章 訪客 »

<t>釋尊教人開發理性終能成佛<br/>
證一分說一分不是自我發想</t>
訪客

Re: 仙佛合宗上乘實修

#16

文章 訪客 »

<t>如來禪,分證即佛,破無明證法身<br/>
祖師禪,見性成佛,一悟即至佛地</t>
訪客

Re: 仙佛合宗上乘實修

#17

文章 訪客 »

<t>如來「佛」<br/>
迦葉 ?</t>
訪客

Re: 仙佛合宗上乘實修

#18

文章 訪客 »

<t>論佛教在中國的質變與量變?</t>
訪客

Re: 仙佛合宗上乘實修

#19

文章 訪客 »

<t>無以擺脫的老大心態<br/>
中國土地的宿命輪迴<br/>
迦葉佛教來中興於此<br/>
一山高一山的祖師佛<br/>
滋長原有的自然崇拜<br/>
方便假神我威權統治</t>
訪客

Re: 仙佛合宗上乘實修

#20

文章 訪客 »

<r><YOUTUBE id="JvQl-7Pm3AA"><URL url="https://youtu.be/JvQl-7Pm3AA">https://youtu.be/JvQl-7Pm3AA</URL></YOUTUBE></r>
回覆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