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 頁 (共 27 頁)

Re: 勁爆的說法

發表於 : 週四 12月 02, 2021 10:18 am
cyc320
<t>如果 ,"百丈清規",違背佛陀制戒,以何為準 ? 清規? 還是佛陀制戒呢 ?! <br/>
A: 佛陀制戒開遮持犯,百丈清規因應時節因緣、法無定法、依開遮持犯制規,<br/>
故次之?!<br/>
<br/>
如果,僧伽嚴重違背佛陀制戒而不悔改,此生是否還有機會證悟道果呢 ?! <br/>
A:認知破和合僧、兩舌者,真的不易開悟?!</t>

Re: 勁爆的說法

發表於 : 週六 12月 04, 2021 8:12 pm
隨機談
<r><QUOTE author="漫步的犀牛" post_id="56565" time="1638364983" user_id="63"><s>[quote=漫步的犀牛 post_id=56565 time=1638364983 user_id=63]</s>
<QUOTE author="軟體之美" post_id="56531" time="1638336161" user_id="73"><s>[quote=軟體之美 post_id=56531 time=1638336161 user_id=73]</s>
今日的佛教僧團,南傳佛教遵循《巴利律藏》;.......以求融會漢傳大乘佛教。漢地的禪宗寺院,為適應禪僧傳法和參禪的需要,還發展出《禪苑清規》《敕修百丈清規》《永平清規》等禪寺清規。 <br/>
<URL url="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D%9B%E6%95%99%E6%88%92%E5%BE%8B"><LINK_TEXT text="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D%9 ... 2%E5%BE%8B">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D%9B%E6%95%99%E6%88%92%E5%BE%8B</LINK_TEXT></URL>
<e>[/quote]</e></QUOTE>

純粹交流,<br/>
<br/>
軟體學友,<br/>
<br/>
如果 ,"<COLOR color="#0000FF"><s>[color=#0000FF]</s><B><s>[b]</s>百丈清規<e>[/b]</e></B><e>[/color]</e></COLOR><COLOR color="#FF0000"><s>[color=#FF0000]</s><B><s>[b]</s><e>[/b]</e></B><e>[/color]</e></COLOR>",<COLOR color="#FF0000"><s>[color=#FF0000]</s><U><s>[u]</s><COLOR color="#000000"><s>[color=#000000]</s>違背佛陀制戒<e>[/color]</e></COLOR><e>[/u]</e></U><e>[/color]</e></COLOR>,以何為準 ? <COLOR color="#0000FF"><s>[color=#0000FF]</s><B><s>[b]</s>清規<e>[/b]</e></B><e>[/color]</e></COLOR>? 還是<COLOR color="#0000FF"><s>[color=#0000FF]</s><B><s>[b]</s>佛陀制戒<e>[/b]</e></B><e>[/color]</e></COLOR>呢 ?!<br/>
<br/>
如果,僧伽<COLOR color="#FF0000"><s>[color=#FF0000]</s><B><s>[b]</s>嚴重違背<e>[/b]</e></B><e>[/color]</e></COLOR><COLOR color="#FF0000"><s>[color=#FF0000]</s><U><s>[u]</s><COLOR color="#000000"><s>[color=#000000]</s>佛陀制戒而不悔改<e>[/color]</e></COLOR><e>[/u]</e></U><e>[/color]</e></COLOR>,此生是否還有機會證悟道果呢 ?! <br/>
<br/>
這問題有些深遠,學友不一定要回答,但不妨參酌。<br/>
<br/>
<br/>
如意 圓滿
<e>[/quote]</e></QUOTE>

個人認為不相信大乘佛法一點都不勁爆,而且很正常,根基不同嗎?想法不同嗎?這有什麼值得奇怪的?<br/>
如依佛法理論,就只能就法義來論說,因此就說說法義的觀點好了<br/>
<br/>
南傳佛法,其實較正確的說法,應該是上座部所傳的佛法,是主流派吧<br/>
但也有非主流派的,也許是自創的吧,這以後會更多的 ,任何的學問或宗教,傳久了都是如此,這就是末法的象徵<br/>
而且會越傳越爛,這知道就好,天下事就是這樣,非主流派認為,何止大乘非佛說,連菩薩這個名稱都是假的<br/>
<br/>
就依南傳佛教主流派說法,當然有菩薩道,不然怎麼成佛?<br/>
但南傳菩薩道,當然與北傳菩薩道不同,是依其所傳的經典來談的,但個人認為很多人都被書所迷?<br/>
看來看去,就是不用自己的頭腦來想事情?<br/>
<br/>
佛經中不是說自己要用理性及頭腦去判斷佛說的真理?想想其合理的原因及理由是什麼?<br/>
怎麼大家都忘了?而盡信書不如無書?盡信經不如無經?<br/>
不管大小乘經典,其實在經典之中都是有矛盾之處的,怎麼老是一堆人都不想其為何如此?<br/>
什麼才會是佛意?什麼才會是事實?<br/>
<br/>
就算都不讀佛經或與佛法無關,如何判斷事情的道理與對錯,難道不是每個人天天都在做的事嗎?<br/>
這個難道就可不用頭腦想嗎?<br/>
而佛法難道也可不同?<br/>
<br/>
依常理,南傳佛法,自己不修菩薩道,如何能知菩薩道做什麼?<br/>
就是聽來的,所以是以自己聽來的為準?別人實際已在運作的不算,其合理性在哪?<br/>
例如有人寫了一本書,叫“美國的實際生活指引”好了<br/>
就全從自己本國的人,依聽到的事來寫,就可說這些就是真理及事實?<br/>
但對實際居住在美國各州的美國人,因為其所說的與自己書本不同,所以就不相信,說你們住在美國很可疑?<br/>
你們應非美國人才對?如依一般人的常識來判斷,這合理性在哪?<br/>
<br/>
大乘佛法,要證果位真的很難沒錯,時間太長,是很難對外述說,果位已證,已解脫生死<br/>
但是也有很快速的,一生就得證,例如淨土法門,成功的人,太多了,就連現在也所在都有,實例很多<br/>
而學南傳佛法的人,很多人就是犯了上述毛病,不認大乘淨土法門真事,說是妄想,只認自己聽來的,才會是真理?<br/>
例如別人的實例,一定都是假的?<br/>
只有書裡才有真的美國人,而實際居住在美國的人是沒有?<br/>
<br/>
所以依上述,現在來回答犀牛學友的問題<br/>
其實原理相同,用常識來判斷真理,如是膠弦來鼓瑟,不可能是真理?<br/>
佛經中說,最初有鹿野苑的五阿羅漢時,那時何來的戒律?<br/>
但五阿羅漢仍是證果,為什麼?會是假的嗎?<br/>
<br/>
同理犯戒的原理是什麼?<br/>
為何犯戒的人,不能證果?有人想過其原理及因果的關係嗎?<br/>
為何制戒是後來的事,而且是慢慢加上去的?<br/>
佛是正遍知,無所不知,神通無限,事先訂定,不難吧?為何沒訂定?<br/>
<br/>
而百丈清規也是,依佛法來說不足為訓,沒人敢說可常訂,祖說大德說法都是一致的<br/>
但適應禪門而有,不違佛法常理,是權不是實?<br/>
如依大乘佛法,不殺生卻可食肉,試問其肉又從何來?難道沒因果?<br/>
但佛卻聽許,而小乘法師證果的人也多,原因又是為何?這有沒有人想過?<br/>
另在家人,大小乘皆有修行有成的人,戒律更少(五戒),其原因又是為何?<br/>
修行人如讀不懂佛經,只讀到文字,三世佛冤吧?</r>

Re: 勁爆的說法

發表於 : 週六 12月 04, 2021 8:55 pm
cyc320
<t>拈花微笑<br/>
開示:心道法師   編輯:周瑞幃<br/>
2015/12/10<br/>
世尊在靈山會上,拈花示眾,眾皆默然,唯迦葉破顏微笑。世尊道: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付囑摩訶迦葉。」 <br/>
<br/>
白話譯: <br/>
一次靈鷲山的說法大會上,世尊拈起了一朵優曇婆羅花,示現給眾人看,大眾都不知所以而沈默,只有大迦葉微笑以對。<br/>
<br/>
世尊說:「我有無上的正等覺、靈活自在的不生滅心,他的真實相是無形無相。這不可思議的法門無法用語言文字說明,所以我在教門之外另來傳授,今天將它交付予大迦葉尊者。」 <br/>
<br/>
心道法師話公案:<br/>
<br/>
釋迦佛拿了一朵花,他把花拿起來搖了搖,然後笑了,迦葉一看就明白了,他也笑了。到底佛陀在笑什麼?迦葉為什麼也笑了呢?<br/>
<br/>
佛陀微笑是為了示現本心。迦葉長期在墳場孤獨地修苦行,這個苦行的迦葉是不喜歡笑的,但這次他因為佛陀示心而見心,所以破顏微笑;也因為這樣,後來稱此為「心心相見」、「心心相印」,而這個以心印心、以心傳心的法門,就叫禪宗。<br/>
<br/>
那麼,以心傳心,要怎麼傳?佛陀是怎麼讓迦葉領悟到本心的?禪宗說「應物現形」;拈花微笑,這是拋磚引玉,為的就是要把這個無上知見(本心)引出來。<br/>
<br/>
我們為什麼可以聽聞動作?因為有本心啊!這一看、一笑,都是本心的顯現;但是,本心顯現了,要怎麼見?要直指直取,從無相裡直接趨入;這不是在講道理、講教法,要離相才能識心,每一個人必須離開一切現象概念才能去契合。<br/>
<br/>
既然傳了心,從迦葉開悟的那一刻,我們禪宗就有了清楚的傳承法則(編按:就是前文中釋迦佛的偈子),從這裡,我們能充分的把握到我們要學什麼、我們要怎麼做,也就是——學佛就是要去發現到不生滅的本心。<br/>
<br/>
釋迦佛拈花、迦葉微笑,在那個剎那,心的傳承就完成了,然後一直傳到達摩祖師、傳到我們東土,這個傳承在整個東土開花結果,成就非常多的眾生找回了自己的心。</t>

Re: 勁爆的說法

發表於 : 週五 12月 17, 2021 2:18 pm
二楞子
<t>震驚佛教徒變說謊者,而且居然有那麼多人相信!!<br/>
<br/>
1、《長阿含經》卷5:「童子告曰:『汝樂聞者,諦聽!諦受!當為汝說。』告諸天曰:『如來往昔為菩薩時,在所生處聰明多智。」<br/>
<br/>
2、《長阿含經》卷2:「佛告阿難:「凡世地動,有八因緣。何等八?---復次,阿難!若始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,專念不亂,地為大動,是為三也。復次,阿難!菩薩始出母胎,從右脇生,專念不亂,則普地動,是為四也。復次,阿難!菩薩初成無上正覺,當於此時,地大震動,是為五也。」<br/>
<br/>
3、《長阿含經》卷1:「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,如實知,如實見已,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<br/>
<br/>
4、《雜阿含經》卷23:「時,尊者將王至道樹下,語王曰:『此樹,菩薩摩訶薩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眾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』」<br/>
<br/>
5、《雜阿含經》卷43:「「如是,比丘!我說此譬,今當說義。灰者,謂三惡不善覺。云何三?欲覺、恚覺、害覺。河者,謂三愛——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。南岸極熱者,謂內、外六入處。多諸利刺者,謂五欲功德。闇冥處者,謂無明障閉慧眼。眾多人者,謂愚癡凡夫。流,謂生死河。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,謂菩薩摩訶薩。」<br/>
<br/>
6、《增壹阿含經》卷14〈24 高幢品〉:「世尊告曰:「昔我未成道時,曾為菩薩,有鴿投我,我尚不惜身命,救彼鴿厄。況我今日已成如來,能捨此小兒令汝食噉?」<br/>
<br/>
7、《雜阿含經》卷3:「佛告比丘。諦聽。善思。當為汝說。如來.應.等正覺未曾聞法。能自覺法。通達無上菩提。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。謂四念處.四正勤.四如意足.五根.五力.七覺.八道。比丘。是名如來.應.等正覺未得而得。未利而利。知道.分別道.說道.通道。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。如是說正順。欣樂善法。是名如來.羅漢差別。」<br/>
<br/>
8、《雜阿含經》卷26:「何等為如來十力?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,是名如來初力。若成就此力者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,轉於梵輪,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而吼。復次,如來於過去、未來、現在業法,受因事報如實知,是名第二如來力。---復次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禪解脫,三昧正受,染惡清淨,處淨如實知,是名如來第三力。---復次,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,是名如來第四力。---復次,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,是名第五如來力。---復次,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,是名第六如來力。---復次,如來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,是名第七如來力。---復次,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:『從一生至百千生,從一劫至百千劫。我爾時於彼生如是族、如是姓、如是名、如是食、如是苦樂覺、如是長壽、如是久住、如是壽分齊。我於彼處死、此處生,彼處生、此處死,如是行、如是因、如是方。』宿命所更悉如實知,是名第八如來力。---復次,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,見眾生死時、生時,妙色、惡色、下色、上色,向於惡趣、向於善趣、隨業法受悉如實知:『此眾生身惡業成就,口、意惡業成就,謗毀賢聖,受邪見業;以是因緣,身壞命終,墮惡趣,生地獄中。此眾生身善行,口、意善行,不謗賢聖,正見業法受;彼因彼緣,身壞命終,生善趣天上。』悉如實知,是名第九如來力。---復次,如來諸漏已盡,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,現法自知身作證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是名第十如來力。---如此十力,唯如來成就,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。」</t>

Re: 勁爆的說法

發表於 : 週五 12月 17, 2021 3:00 pm
cyc320
<t>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<br/>
  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爾時世 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次第乞已。還至本處飯食訖。收衣鉢洗足 已敷座而坐。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。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。合掌恭敬而白佛 言。希有世尊。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善付囑諸菩薩。世尊。善男子善女人。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。佛言。善哉善哉。須菩提。如汝所說。如 來善護念諸菩薩。善付囑諸菩薩。汝今諦聽。當為汝說。善男子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。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。唯然世尊。願樂欲聞   佛告須菩提。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。所有一切眾生之類。若卵生若胎生 若濕生若化生。若有色若無色。若有想若無想。若非有想非無想。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。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若菩 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。即非菩薩</t>

Re: 勁爆的說法

發表於 : 週六 12月 18, 2021 9:24 am
二楞子
<t>未解甚深經,<br/>
<br/>
勿言非佛說,<br/>
<br/>
若作如是言,<br/>
<br/>
受最苦惡報。<br/>
<br/>
──《菩提資糧論》</t>

Re: 勁爆的說法

發表於 : 週六 12月 18, 2021 10:20 pm
黃竹
<t>法(規)無定法,因時(域)制宜!<br/>
<br/>
總之,抓著個核心意義便可以,不好墨守成規。</t>

Re: 勁爆的說法

發表於 : 週六 12月 18, 2021 10:47 pm
Viirya
<r>如大般涅槃經云<COLOR color="blue"><s>[color=blue]</s><br/>
是故菩薩深觀煩惱猶如駛河.深難得底名為河.<br/>
....<br/>
如人墮河為水所漂.餘有力者則能拔濟.<e>[/color]</e></COLOR><br/>
重點在於如何成為餘有力者.</r>

Re: 勁爆的說法

發表於 : 週六 12月 18, 2021 10:51 pm
黃竹
<r><QUOTE><s>[quote]</s>釋迦佛拿了一朵花,他把花拿起來搖了搖,然後笑了,迦葉一看就明白了,他也笑了。到底佛陀在笑什麼?迦葉為什麼也笑了呢?<e>[/quote]</e></QUOTE>
佛陀說教以無量語,至終祗為令彼見這麽一個,笑是因為放下了彼而不用教而笑。<br/>
<br/>
然而,迦葉已見此一個,笑是因為已然出師,不更要受他教。<br/>
<br/>
教學兩者,教者是困,學者都是困,若學者達至,兩者同解脫。<br/>
<br/>
我認為笑是為此,至於拈花象意,另有意思,是描述見性時所見證到的那個面貌。</r>

Re: 勁爆的說法

發表於 : 週六 12月 18, 2021 10:57 pm
Viirya
<t>轉清淨華(法輪)<br/>
轉.常轉.而且一直保持笑容</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