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: 阿彌陀佛鉤召圖(八相成道)
發表於 : 週五 2月 18, 2022 8:21 am
<r><B><s>[b]</s>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。捨兜率,降王宮,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,作斯示現,順世間故。以定慧力,降伏魔怨。得微妙法,成最正覺。天人歸仰,請轉法輪。常以法音,覺諸世間。破煩惱城,壞諸欲塹。洗濯垢汙,顯明清白。調眾生,宣妙理,貯功德,示福田。以諸法藥救療三苦。升灌頂階,授菩提記。為教菩薩,作阿闍黎,常習相應無邊諸行。成熟菩薩無邊善根。無量諸佛咸共護念。<e>[/b]</e></B> <br/>
<br/>
上段末二句「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。」再讚大士之實德。今文及下文兩段,則再讚菩薩,普於十方,示現八相成道之殊勝權德。<br/>
<br/>
「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」。「願」者,誓願也。《法窟》曰:「於出世道悕求為願。」(悕者,念也,願也,故悕求同希求。)又「世界」者,世指時間,界指空間。《首楞嚴經》曰:「世為遷流,界為方位。汝今當知,東西南北、東南、西北、上下為界。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為世。」「等正覺」見《唐譯》,是為新譯。《魏譯》為等覺,是為舊譯。等覺有二義:(一)等覺是菩薩之極位,將得妙覺之佛果。其智慧功德,等似妙覺,故謂之等覺。曇鸞大師曰:「望於妙覺猶有一等,比下名覺,故名等覺。」(二)等覺即佛果。《往生論註》曰:「以諸法等,故諸如來等。是故諸佛如來,名為等覺。」又《智度論》曰:「諸佛等,故名為等覺。」《會疏》云:「等覺有二義。一、如來名等覺。二、一生補處位。」於是注經家於此經文,亦有兩說。一謂,是住等覺位菩薩,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。一謂,此乃果佛,從果向因,示現八相,乃成佛後之力用。總之,大覺妙用,不可思議,似不必於此二者強執一說,不妨并存。蓋因菩薩眾多,境界不一也。<br/>
<br/>
<COLOR color="#FF0000"><s>[color=#FF0000]</s>「捨兜率,降王宮,位出家,苦行學道……」表八相成道。但其位不一,凡有五等。《甄解》曰:「(一)如《華嚴賢首品》及《起信論》。於十信滿位,示現八相。《占察經》說四種作佛中,第一信滿作佛當之。(二)如《大集經》中,灌頂住菩薩(十住滿位)能於無佛世界,示現八相。《占察經》第二,解滿作佛當之。(三)《仁王經菩薩教化品》明初地八相。《占察經》第三,證滿作佛當之。(四)《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》明究竟地(一生補處)八相示現。《占察經》第四,一切功德行滿成佛當之。(五)《華嚴不思議品》諸佛念念出生智。此明佛後得智,出生八相示現也。此五中,前四是因中示現。第五,佛後業用也。斯經所明,若依諸師,多是第四(補處)作佛。若依今宗,此中無所屬,以彌陀巧方便迴向所作故,因果共不可思議。若強論之,或應在第五(佛後)之中焉。」由上可見,示現八相成道之人,階位有五,一般只知補處成佛所現。《甄解》則偏重為佛後。諸說不妨并存,五位不妨齊有。蓋十方來會之菩薩無量無邊,其階位於平等中,亦不礙於差別也。<e>[/color]</e></COLOR><br/>
<br/>
又「八相成道」指本師釋迦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之通途。但諸經論因開合不同,所說亦異。或說七相,乃至九相、十相。今說八相者,乃從經論之多數也。再者八相之中,內容亦不盡同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謂八相為:「(一)從兜率天下,(二)入胎,(三)住胎,(四)出胎,(五)出家,(六)成道,(七)轉法輪,(八)入涅槃」。但《四教儀》則為:「(一)從兜率天下,(二)托胎,(三)出生,(四)出家,(五)降魔,(六)成道,(七)轉法輪,(八)入涅槃。」兩相對照,便知《四教儀》是開《起信論》之「成道」為「降魔」與「成道」,合《起信論》之「入胎」與「住胎」於「托胎」。可見兩者,只是開合不同,內容無別。<br/>
<br/>
《嘉祥疏》依《四教儀》判《魏譯》之八相,甚合於今此會集本。故仍依之。經中「捨兜率」是第一相。「降王宮」是第二與第三兩相。「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」是第四相。「降伏魔怨」是第五相。「成最正覺」是第六相。「請轉法輪,常以法音,覺諸世間」及以下諸句,是第七相。下段文中之「於此中下,而現滅度」是第八相。</r>
<br/>
上段末二句「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。」再讚大士之實德。今文及下文兩段,則再讚菩薩,普於十方,示現八相成道之殊勝權德。<br/>
<br/>
「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」。「願」者,誓願也。《法窟》曰:「於出世道悕求為願。」(悕者,念也,願也,故悕求同希求。)又「世界」者,世指時間,界指空間。《首楞嚴經》曰:「世為遷流,界為方位。汝今當知,東西南北、東南、西北、上下為界。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為世。」「等正覺」見《唐譯》,是為新譯。《魏譯》為等覺,是為舊譯。等覺有二義:(一)等覺是菩薩之極位,將得妙覺之佛果。其智慧功德,等似妙覺,故謂之等覺。曇鸞大師曰:「望於妙覺猶有一等,比下名覺,故名等覺。」(二)等覺即佛果。《往生論註》曰:「以諸法等,故諸如來等。是故諸佛如來,名為等覺。」又《智度論》曰:「諸佛等,故名為等覺。」《會疏》云:「等覺有二義。一、如來名等覺。二、一生補處位。」於是注經家於此經文,亦有兩說。一謂,是住等覺位菩薩,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。一謂,此乃果佛,從果向因,示現八相,乃成佛後之力用。總之,大覺妙用,不可思議,似不必於此二者強執一說,不妨并存。蓋因菩薩眾多,境界不一也。<br/>
<br/>
<COLOR color="#FF0000"><s>[color=#FF0000]</s>「捨兜率,降王宮,位出家,苦行學道……」表八相成道。但其位不一,凡有五等。《甄解》曰:「(一)如《華嚴賢首品》及《起信論》。於十信滿位,示現八相。《占察經》說四種作佛中,第一信滿作佛當之。(二)如《大集經》中,灌頂住菩薩(十住滿位)能於無佛世界,示現八相。《占察經》第二,解滿作佛當之。(三)《仁王經菩薩教化品》明初地八相。《占察經》第三,證滿作佛當之。(四)《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》明究竟地(一生補處)八相示現。《占察經》第四,一切功德行滿成佛當之。(五)《華嚴不思議品》諸佛念念出生智。此明佛後得智,出生八相示現也。此五中,前四是因中示現。第五,佛後業用也。斯經所明,若依諸師,多是第四(補處)作佛。若依今宗,此中無所屬,以彌陀巧方便迴向所作故,因果共不可思議。若強論之,或應在第五(佛後)之中焉。」由上可見,示現八相成道之人,階位有五,一般只知補處成佛所現。《甄解》則偏重為佛後。諸說不妨并存,五位不妨齊有。蓋十方來會之菩薩無量無邊,其階位於平等中,亦不礙於差別也。<e>[/color]</e></COLOR><br/>
<br/>
又「八相成道」指本師釋迦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之通途。但諸經論因開合不同,所說亦異。或說七相,乃至九相、十相。今說八相者,乃從經論之多數也。再者八相之中,內容亦不盡同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謂八相為:「(一)從兜率天下,(二)入胎,(三)住胎,(四)出胎,(五)出家,(六)成道,(七)轉法輪,(八)入涅槃」。但《四教儀》則為:「(一)從兜率天下,(二)托胎,(三)出生,(四)出家,(五)降魔,(六)成道,(七)轉法輪,(八)入涅槃。」兩相對照,便知《四教儀》是開《起信論》之「成道」為「降魔」與「成道」,合《起信論》之「入胎」與「住胎」於「托胎」。可見兩者,只是開合不同,內容無別。<br/>
<br/>
《嘉祥疏》依《四教儀》判《魏譯》之八相,甚合於今此會集本。故仍依之。經中「捨兜率」是第一相。「降王宮」是第二與第三兩相。「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」是第四相。「降伏魔怨」是第五相。「成最正覺」是第六相。「請轉法輪,常以法音,覺諸世間」及以下諸句,是第七相。下段文中之「於此中下,而現滅度」是第八相。</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