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t>路逢達道(慧開《無門關》)<br/>
<br/>
三十六 路逢達道<br/>
<br/>
五祖曰:“路逢達道人,不將語默對。且道將甚麼對?”<br/>
<br/>
無門曰:若向者裡對得親切,不妨慶快。其或未然,也須一切處著眼。<br/>
<br/>
頌曰:<br/>
<br/>
路逢達道人,不將語默對。攔腮劈面拳,直下會便會!<br/>
<br/>
(無門慧開《無門關》)<br/>
<br/>
<br/>
不將語默對:既不以語言,也不以沉默對待達道之人也。</t>
公案很難懂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世尊拈花,迦葉微笑。禪所倡導的是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的最極圓頓法門。<br/>
與圓教所提倡的一悟一切悟,一修一切修,一證一切證,並無二致。<br/>
以絕待真心 離言絕相,非可言說,是以妙高峰頂 不是人間,凡有言說 皆非實義,從來諸佛諸祖 亦不立言說。<br/>
但如不假文辭,一切眾生終無由知 如來本覺心地,是以第二峰頭 略許商量,如此方有 獅子與諸位理論處。<br/>
於今時值末法,人心不比從前,尋個真實悟道的人 尚且是甚難之事,<br/>
阿誰又能做到頓修、頓悟、頓證?<br/>
古時禪宗祖師見學人 雖於指示之下,可以頓領玄旨,暗契如來本心,但於修證 依然不無漸次之階,<br/>
遂私通車馬,設三關次第,以表其說。<br/>
三關之說 不知始於何時,其前後之界定 也沒有一個 比較權威的說法。<br/>
比較著名的黃龍三關和高峰三關,只是三種勘驗人的手段,並非為示深淺漸次而立,<br/>
有的祖師 因此否認其存在。但是如果從自古以來 諸禪德修證的情況看,<br/>
此前後進修之階次 是客觀存在的,與現今時人之參學 關系尤甚,故獅子以為 實有深入探討之必要。</t>
與圓教所提倡的一悟一切悟,一修一切修,一證一切證,並無二致。<br/>
以絕待真心 離言絕相,非可言說,是以妙高峰頂 不是人間,凡有言說 皆非實義,從來諸佛諸祖 亦不立言說。<br/>
但如不假文辭,一切眾生終無由知 如來本覺心地,是以第二峰頭 略許商量,如此方有 獅子與諸位理論處。<br/>
於今時值末法,人心不比從前,尋個真實悟道的人 尚且是甚難之事,<br/>
阿誰又能做到頓修、頓悟、頓證?<br/>
古時禪宗祖師見學人 雖於指示之下,可以頓領玄旨,暗契如來本心,但於修證 依然不無漸次之階,<br/>
遂私通車馬,設三關次第,以表其說。<br/>
三關之說 不知始於何時,其前後之界定 也沒有一個 比較權威的說法。<br/>
比較著名的黃龍三關和高峰三關,只是三種勘驗人的手段,並非為示深淺漸次而立,<br/>
有的祖師 因此否認其存在。但是如果從自古以來 諸禪德修證的情況看,<br/>
此前後進修之階次 是客觀存在的,與現今時人之參學 關系尤甚,故獅子以為 實有深入探討之必要。</t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所謂三關者,乃指:初關、重關、牢關。<br/>
1獅子以為,破初關者,為打破根本無明,證見本有佛性,明即心即佛之旨,約當於見道位;<br/>
2破重關者,為斷除見惑(非單指小乘的八十八品見惑),掃淨理邊的疑惑和障礙,認清歸家之程途,約當修道位;<br/>
3破牢關者,為斷除思惑(非單指小乘的八十一品思惑),除滅一切微細流注,至究竟果地成就,約當證道位。<br/>
宗下所討論的見地,以破初關 為初有所明,以破重關為 穩妥透徹,至於牢關以後 因其已見齊諸佛,故只論行履,不復言及於見,所以有末後一句 只到牢關之說。<br/>
牢關以後 非我等初心境界,祖師至此亦無開口之處,但只眾口一詞“向上一著,千聖不傳”。學人若非欲略知一二,在《恆河大手印講義》臨濟 三玄三要的上要部分.<br/>
<br/>
1破初參者遽見實相,無始以來 千斤重擔一時放下,內心喜悅無以言表,是為初心歡喜地(乃就通教而言,非圓教之初地)。<br/>
此時學人如果不察,極易於無相之至理 生起有相之認知,產生新的執著。<br/>
當年袁煥仙先生的友人 在信函上向其感慨:現在才知道,除了自性是真的,其它皆是虛妄。<br/>
師當即予以斥責,並引《六祖壇經上》:“不見一物存物見,大似浮雲遮日面”以開導。<br/>
由此初關人於不明就理間,容易落入兩種窠臼:<br/>
一者光影,掉在初打開時 所伴之而來的超然的體驗中出不來;<br/>
二者概念,對本無所得之理 生有所得之心,恆以審思比量一切事物。<br/>
至於初悟之人 由於內心喜悅故,自然而然會透出一股狂傲之氣,言語之間 總以開悟者自居,被人所不理解甚至厭惡,此乃人人幾乎必經之過程,久久自可平息。<br/>
破初參者 只是初見法性,根本智雖然已得,但後得智未得。<br/>
此時觀察各種事物 好像霧裡看花,雖見其形,難睹其真。<br/>
學人於此亦容易犯二種毛病:<br/>
第一種人因為自己對許多事物的理解 還不是很透徹,總在懷疑自己所見不真,是不是另有什麼道理自己沒有見到,沒有明了,在沒完沒了的猶豫、矛盾當中倍感煎熬。<br/>
第二種人 不知這只是初到法身邊,以為無上大道 不過如此,就此放手逍遙去也。<br/>
前幾年本宗 即出過一些此類狂徒,遭到法師的嚴辭痛罵!本人在前邊的文章中講過,破初關以後 所見雖然與佛不別,但無始妄情 不能當下頓破,這種理邊的障礙 需要反復思量審查,才能發現破除,不是簡單做做保任即能解決的。<br/>
古人於悟後 還要到處參訪,就是要讓大祖師幫助看看,某甲還有什麼毛病 自己沒有發現,您幫著找出來,我好回去改。所以說公案裡的故事 不全是幫人開眼的,更有幫人明眼的!</t>
1獅子以為,破初關者,為打破根本無明,證見本有佛性,明即心即佛之旨,約當於見道位;<br/>
2破重關者,為斷除見惑(非單指小乘的八十八品見惑),掃淨理邊的疑惑和障礙,認清歸家之程途,約當修道位;<br/>
3破牢關者,為斷除思惑(非單指小乘的八十一品思惑),除滅一切微細流注,至究竟果地成就,約當證道位。<br/>
宗下所討論的見地,以破初關 為初有所明,以破重關為 穩妥透徹,至於牢關以後 因其已見齊諸佛,故只論行履,不復言及於見,所以有末後一句 只到牢關之說。<br/>
牢關以後 非我等初心境界,祖師至此亦無開口之處,但只眾口一詞“向上一著,千聖不傳”。學人若非欲略知一二,在《恆河大手印講義》臨濟 三玄三要的上要部分.<br/>
<br/>
1破初參者遽見實相,無始以來 千斤重擔一時放下,內心喜悅無以言表,是為初心歡喜地(乃就通教而言,非圓教之初地)。<br/>
此時學人如果不察,極易於無相之至理 生起有相之認知,產生新的執著。<br/>
當年袁煥仙先生的友人 在信函上向其感慨:現在才知道,除了自性是真的,其它皆是虛妄。<br/>
師當即予以斥責,並引《六祖壇經上》:“不見一物存物見,大似浮雲遮日面”以開導。<br/>
由此初關人於不明就理間,容易落入兩種窠臼:<br/>
一者光影,掉在初打開時 所伴之而來的超然的體驗中出不來;<br/>
二者概念,對本無所得之理 生有所得之心,恆以審思比量一切事物。<br/>
至於初悟之人 由於內心喜悅故,自然而然會透出一股狂傲之氣,言語之間 總以開悟者自居,被人所不理解甚至厭惡,此乃人人幾乎必經之過程,久久自可平息。<br/>
破初參者 只是初見法性,根本智雖然已得,但後得智未得。<br/>
此時觀察各種事物 好像霧裡看花,雖見其形,難睹其真。<br/>
學人於此亦容易犯二種毛病:<br/>
第一種人因為自己對許多事物的理解 還不是很透徹,總在懷疑自己所見不真,是不是另有什麼道理自己沒有見到,沒有明了,在沒完沒了的猶豫、矛盾當中倍感煎熬。<br/>
第二種人 不知這只是初到法身邊,以為無上大道 不過如此,就此放手逍遙去也。<br/>
前幾年本宗 即出過一些此類狂徒,遭到法師的嚴辭痛罵!本人在前邊的文章中講過,破初關以後 所見雖然與佛不別,但無始妄情 不能當下頓破,這種理邊的障礙 需要反復思量審查,才能發現破除,不是簡單做做保任即能解決的。<br/>
古人於悟後 還要到處參訪,就是要讓大祖師幫助看看,某甲還有什麼毛病 自己沒有發現,您幫著找出來,我好回去改。所以說公案裡的故事 不全是幫人開眼的,更有幫人明眼的!</t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初悟人 還容易犯的一種毛病,就是以能不能打機鋒、下轉語來證明、衡量自己 是否已經開悟了。<br/>
剛才說過破初參 只是證根本智,得素法身,無盡妙用 需逐漸顯發。<br/>
下轉語用的是後得智,有的人可以很快得到,有的人則可能需要歷經很久以後才行。<br/>
曾有同修對我講:“師兄,我現在什麼道理都懂(不是簡單的解悟,而是真悟了),可就像茶壺煮餃子,怎麼都倒不出!”這種人 就好似困在 深潭裡的蛟龍,眼見四周的田土需要水,可它上下翻騰 就是倒不出,即使偶爾濺上幾滴 也管不了大用。所謂轉語 乃是悟心人講出的悟心話,決不像某些人想的,只要說幾句出格的話就是,那只能騙騙門外漢,<br/>
若遇上識路的人,三言兩語 就把你引到陰溝裡去了。<br/>
因此既然叫它轉語,首先必須是悟了的人 道的才行,其次要像大河決堤一樣,一句出口,則萬千轉語皆會下得,偶爾碰上的一二句 根本不算數!就好比剛才是的蛟龍,何時等到把潭邊的堤岸沖開,一池清水噴薄而出說,那龍才能騰空而去。<br/>
<br/>
在下上網不過十餘日,也算見識了不少的禪客,說句得罪人的話,大多是在玩文字游戲。<br/>
有的人下語看似驚奇,那不過是聰明伶俐,記持而成,並非從自家胸襟中流出,<br/>
縱有驚人之語,又與本分事何干?<br/>
現在不妨舉一個現成的公案,讓大家體會一下 禪客中常見的毛病。<br/>
獅子某日與人酬對間,有禪客出來下語:<br/>
“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,孤州蓑立翁――冷!”<br/>
<br/>
這老兄似有入處,卻也道得 孤峰頂上的景象。<br/>
要說文才是很不錯的,只是下語太直、太露,大似個沿街叫賣郎!<br/>
獅子此時看他 有如水中靜止的魚,究竟如何還需再行勘過始得。<br/>
於是回他:“有大乘名,無大乘心,黑山背後少人煙。”<br/>
這魚兒 究竟是透網金鯉,還是尋常的浪裡白挑兒,先得把水攪混。<br/>
再者他的語中 過於冷寂,有落入死功夫的可能,希望能為之增加幾分活力。<br/>
你看他道:“既無名,也無心,但是卻識得 冷熱。”<br/>
道個無名無心,雖然有順語下搭之嫌,但也還算不錯。<br/>
因為我們的自性 無形無相,周遍法界;我們的絕待真心 含融萬物,總括諸法。<br/>
此性無可表,此心亦無可名,“說似一物即不中”,如果硬要用一個具體的名目來稱之,則立時即死在句下。可是後面的話 問題就來了,既然已經說 無名無心了,卻非要指出那個東西 識得冷熱,在畫好的蛇下面還要再添上幾支腳。<br/>
<br/>
他的意思是在說,能知冷熱的 不是我們的肉團心,而是我人本具的佛性,他已經見到這個佛性了。<br/>
這個老兄 知道萬法非我,識心亦非我,只有自 性才是我們的主人翁。<br/>
話看起來不錯,可是他表示的意思,其實大有毛病。<br/>
萬法由自性而生,自性也須依萬法而顯,離性固然無相,離相也同樣無性。<br/>
在《楞嚴經》世尊引導阿難七處征心,八還辨見,告訴他 自性並不在 某一個具體的器官裡。<br/>
隨後又告訴一切根、身、器界等等 皆是如來藏,自性不在別處,就在你面前的一切事物上,<br/>
所謂“百草頭上祖師意”也。<br/>
如果只認冷熱以外的那個能知,那麼能知的自性,和所知客體 自然又成了兩個東西,<br/>
如此則又回到 錯以識神作主人的老路上去。<br/>
這看似微小的差別,實乃是天地之隔,此一句錯了,則前邊任你曾下多麼精彩的語言,也總歸是錯。<br/>
就像一條環環相扣的鎖鏈,有一個環節斷了,則整條鏈子 即不成其為鎖鏈。<br/>
獅子看他落在這裡,乃出言相救:“只要你心中 還有個知冷熱的在,就是下萬千轉語,也只是個門外漢!”<br/>
無奈這老兄 到此時還不惺惺,還在順著語脈往下跑,<br/>
他說獅子:“果然門外漢,連個幼獅亦不是!”</t>
剛才說過破初參 只是證根本智,得素法身,無盡妙用 需逐漸顯發。<br/>
下轉語用的是後得智,有的人可以很快得到,有的人則可能需要歷經很久以後才行。<br/>
曾有同修對我講:“師兄,我現在什麼道理都懂(不是簡單的解悟,而是真悟了),可就像茶壺煮餃子,怎麼都倒不出!”這種人 就好似困在 深潭裡的蛟龍,眼見四周的田土需要水,可它上下翻騰 就是倒不出,即使偶爾濺上幾滴 也管不了大用。所謂轉語 乃是悟心人講出的悟心話,決不像某些人想的,只要說幾句出格的話就是,那只能騙騙門外漢,<br/>
若遇上識路的人,三言兩語 就把你引到陰溝裡去了。<br/>
因此既然叫它轉語,首先必須是悟了的人 道的才行,其次要像大河決堤一樣,一句出口,則萬千轉語皆會下得,偶爾碰上的一二句 根本不算數!就好比剛才是的蛟龍,何時等到把潭邊的堤岸沖開,一池清水噴薄而出說,那龍才能騰空而去。<br/>
<br/>
在下上網不過十餘日,也算見識了不少的禪客,說句得罪人的話,大多是在玩文字游戲。<br/>
有的人下語看似驚奇,那不過是聰明伶俐,記持而成,並非從自家胸襟中流出,<br/>
縱有驚人之語,又與本分事何干?<br/>
現在不妨舉一個現成的公案,讓大家體會一下 禪客中常見的毛病。<br/>
獅子某日與人酬對間,有禪客出來下語:<br/>
“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,孤州蓑立翁――冷!”<br/>
<br/>
這老兄似有入處,卻也道得 孤峰頂上的景象。<br/>
要說文才是很不錯的,只是下語太直、太露,大似個沿街叫賣郎!<br/>
獅子此時看他 有如水中靜止的魚,究竟如何還需再行勘過始得。<br/>
於是回他:“有大乘名,無大乘心,黑山背後少人煙。”<br/>
這魚兒 究竟是透網金鯉,還是尋常的浪裡白挑兒,先得把水攪混。<br/>
再者他的語中 過於冷寂,有落入死功夫的可能,希望能為之增加幾分活力。<br/>
你看他道:“既無名,也無心,但是卻識得 冷熱。”<br/>
道個無名無心,雖然有順語下搭之嫌,但也還算不錯。<br/>
因為我們的自性 無形無相,周遍法界;我們的絕待真心 含融萬物,總括諸法。<br/>
此性無可表,此心亦無可名,“說似一物即不中”,如果硬要用一個具體的名目來稱之,則立時即死在句下。可是後面的話 問題就來了,既然已經說 無名無心了,卻非要指出那個東西 識得冷熱,在畫好的蛇下面還要再添上幾支腳。<br/>
<br/>
他的意思是在說,能知冷熱的 不是我們的肉團心,而是我人本具的佛性,他已經見到這個佛性了。<br/>
這個老兄 知道萬法非我,識心亦非我,只有自 性才是我們的主人翁。<br/>
話看起來不錯,可是他表示的意思,其實大有毛病。<br/>
萬法由自性而生,自性也須依萬法而顯,離性固然無相,離相也同樣無性。<br/>
在《楞嚴經》世尊引導阿難七處征心,八還辨見,告訴他 自性並不在 某一個具體的器官裡。<br/>
隨後又告訴一切根、身、器界等等 皆是如來藏,自性不在別處,就在你面前的一切事物上,<br/>
所謂“百草頭上祖師意”也。<br/>
如果只認冷熱以外的那個能知,那麼能知的自性,和所知客體 自然又成了兩個東西,<br/>
如此則又回到 錯以識神作主人的老路上去。<br/>
這看似微小的差別,實乃是天地之隔,此一句錯了,則前邊任你曾下多麼精彩的語言,也總歸是錯。<br/>
就像一條環環相扣的鎖鏈,有一個環節斷了,則整條鏈子 即不成其為鎖鏈。<br/>
獅子看他落在這裡,乃出言相救:“只要你心中 還有個知冷熱的在,就是下萬千轉語,也只是個門外漢!”<br/>
無奈這老兄 到此時還不惺惺,還在順著語脈往下跑,<br/>
他說獅子:“果然門外漢,連個幼獅亦不是!”</t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這位仁兄 把自己活活埋入 八丈深的地下,再也動彈不得。<br/>
公案既是學人 檢測自己的舞台,也是善知識 接引後進的極好機會,<br/>
若於祖師言下 一瞬間當下會取,自可得無盡受用。<br/>
前次提到的南泉勘庵主公案,那庵主因為腳跟不點地,眼睛不亮,故被南泉瞞過,<br/>
若是心機快捷之人,於南泉道出“賺我來!”時豁然醒悟,驀地轉身,即不負 那老賊探水一場。<br/>
古人機鋒打得好,那是他心中 計較已盡,再無半毫纖塵,是以答語張口即來,全無一絲造作。<br/>
現在人 乃是為禪而禪,一兩句轉語 亦須百般計較,千般思索。<br/>
古人句句發自心田,故出口盡成妙諦,現在人字字皆須揣摩,雖下語妙而總不相干。修行最要者全在老實二字:你若真有悟處,雖然不會下語,別人亦埋沒不得你。<br/>
你若不會,即使禪機打得再好,別人亦高抬不了你,何況即使說得幾句順口溜,與生死更無半分干係!<br/>
獅子這樣講 恐怕會得罪一些人,真實目的 乃是希望大家 通過對公案的學習,瞭解古人心行之所在,<br/>
以認清進修之方向,若語有不當,還望諸位見諒!</t>
公案既是學人 檢測自己的舞台,也是善知識 接引後進的極好機會,<br/>
若於祖師言下 一瞬間當下會取,自可得無盡受用。<br/>
前次提到的南泉勘庵主公案,那庵主因為腳跟不點地,眼睛不亮,故被南泉瞞過,<br/>
若是心機快捷之人,於南泉道出“賺我來!”時豁然醒悟,驀地轉身,即不負 那老賊探水一場。<br/>
古人機鋒打得好,那是他心中 計較已盡,再無半毫纖塵,是以答語張口即來,全無一絲造作。<br/>
現在人 乃是為禪而禪,一兩句轉語 亦須百般計較,千般思索。<br/>
古人句句發自心田,故出口盡成妙諦,現在人字字皆須揣摩,雖下語妙而總不相干。修行最要者全在老實二字:你若真有悟處,雖然不會下語,別人亦埋沒不得你。<br/>
你若不會,即使禪機打得再好,別人亦高抬不了你,何況即使說得幾句順口溜,與生死更無半分干係!<br/>
獅子這樣講 恐怕會得罪一些人,真實目的 乃是希望大家 通過對公案的學習,瞭解古人心行之所在,<br/>
以認清進修之方向,若語有不當,還望諸位見諒!</t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三關之說,起於何時何人,未經考定。<br/>
百丈諸師各有三句,反複盤詰學人,難過其關也。<br/>
然猶未如後世立工用見地之合一,定為三關者。<br/>
又黃龍南禪師,室中常問僧曰:人人盡有生緣,上座生緣在何處?<br/>
正當問答交鋒,卻複伸手曰:我手何似佛手?<br/>
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,卻複垂腳曰:我腳何似驢腳?<br/>
三十餘年,示此三問,學者莫能契旨,天下叢林,目為三關。<br/>
脫有酬者,師無可否,斂目危坐,人莫測其意。<br/>
南州潘興嗣,嘗問其故?<br/>
師曰:已過關者,掉臂逕去,安知有關吏,從關吏問可否,此未透關者也。<br/>
師自頌曰:<br/>
“生緣有語人皆識,水母何嘗離得蝦。<br/>
但見日頭東邊上,誰能更吃趙州茶。<br/>
<br/>
我手佛手兼舉,禪人直下薦取。<br/>
不動幹戈道出,當處超佛越祖。<br/>
<br/>
我腳驢腳並行,步步踏著無生。<br/>
直待雲開日現,方知此道縱橫。”<br/>
<br/>
總頌曰:<br/>
“生緣斷處伸驢腳,驢腳伸時佛手開。<br/>
為報五湖參學者,三關一一透將來。”<br/>
<br/>
高峰妙禪師室中垂問學人,常設六則,人稱為高峰六關。<br/>
中峰亦有三關之說。此皆祖師方便權巧,設置機關也。<br/>
<br/>
後世之言三關者,立“破參”為初關,複有“重關”,及末後“牢關”之次序。<br/>
等而之下,杜撰禪和,卻立“山海關”、“雁門關”等巧名。<br/>
禪門倒卻,糞著佛頭,直笑脫明眼人牙臼矣!<br/>
有曰:山海、雁門等關名,乃祖源禪師所立,豈有錯謬?嗚呼!是何言哉!<br/>
人情通病有三:重難而輕易,重死而輕生,重遠而輕近。<br/>
故於古德一言,不問精粗,一味吞嚥。<br/>
祖源禪師,既為古德,錯訛處亦是妙法乎?<br/>
源師乃鼓山禪德,著作刻闆在閩中者有之。如《萬法歸心錄》,確亦善品。<br/>
度師見處,不至有此種謬誤也。<br/>
若謂此乃孤本,流傳日本,輾轉由高麗取還,安知非人偽託哉!<br/>
日人善於偽託,況又經翻版,鈍刀割錦,指鹿為馬,誠為不經之誤,無稽之談。<br/>
以此論正法眼藏,信有未可也!</t>
百丈諸師各有三句,反複盤詰學人,難過其關也。<br/>
然猶未如後世立工用見地之合一,定為三關者。<br/>
又黃龍南禪師,室中常問僧曰:人人盡有生緣,上座生緣在何處?<br/>
正當問答交鋒,卻複伸手曰:我手何似佛手?<br/>
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,卻複垂腳曰:我腳何似驢腳?<br/>
三十餘年,示此三問,學者莫能契旨,天下叢林,目為三關。<br/>
脫有酬者,師無可否,斂目危坐,人莫測其意。<br/>
南州潘興嗣,嘗問其故?<br/>
師曰:已過關者,掉臂逕去,安知有關吏,從關吏問可否,此未透關者也。<br/>
師自頌曰:<br/>
“生緣有語人皆識,水母何嘗離得蝦。<br/>
但見日頭東邊上,誰能更吃趙州茶。<br/>
<br/>
我手佛手兼舉,禪人直下薦取。<br/>
不動幹戈道出,當處超佛越祖。<br/>
<br/>
我腳驢腳並行,步步踏著無生。<br/>
直待雲開日現,方知此道縱橫。”<br/>
<br/>
總頌曰:<br/>
“生緣斷處伸驢腳,驢腳伸時佛手開。<br/>
為報五湖參學者,三關一一透將來。”<br/>
<br/>
高峰妙禪師室中垂問學人,常設六則,人稱為高峰六關。<br/>
中峰亦有三關之說。此皆祖師方便權巧,設置機關也。<br/>
<br/>
後世之言三關者,立“破參”為初關,複有“重關”,及末後“牢關”之次序。<br/>
等而之下,杜撰禪和,卻立“山海關”、“雁門關”等巧名。<br/>
禪門倒卻,糞著佛頭,直笑脫明眼人牙臼矣!<br/>
有曰:山海、雁門等關名,乃祖源禪師所立,豈有錯謬?嗚呼!是何言哉!<br/>
人情通病有三:重難而輕易,重死而輕生,重遠而輕近。<br/>
故於古德一言,不問精粗,一味吞嚥。<br/>
祖源禪師,既為古德,錯訛處亦是妙法乎?<br/>
源師乃鼓山禪德,著作刻闆在閩中者有之。如《萬法歸心錄》,確亦善品。<br/>
度師見處,不至有此種謬誤也。<br/>
若謂此乃孤本,流傳日本,輾轉由高麗取還,安知非人偽託哉!<br/>
日人善於偽託,況又經翻版,鈍刀割錦,指鹿為馬,誠為不經之誤,無稽之談。<br/>
以此論正法眼藏,信有未可也!</t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三關之名雖立,而三關之實,各無定論。<br/>
1有曰:未得破參,確信有此一事,或先能認得這個,所謂主人公禪者,曰:“知有”,或曰:“有省”。<br/>
破本參後,見得空性,意識不起,分別不行,“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”,是謂“初關”。<br/>
由空性起用,識得妙有,“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”,是謂“重關”。<br/>
人法皆空,頓超佛地,是名末後“牢關”。<br/>
<br/>
2又曰:“初關”乃破第六意識。<br/>
“重關”乃破第七末那識(我執),人空之境也。<br/>
末後“牢關”方破第八阿賴耶識,人法雙空矣。<br/>
<br/>
3又曰破“初關”乃菩薩登初地(歡喜地)。<br/>
破“重關”,乃至八地(不動地)。<br/>
破末後“牢關”,方超十地(法雲地)。是則不諳教理,未悉菩薩道福智二嚴之理也。<br/>
<br/>
4雍正於三關之說,自立一格,然非的論。有例於天臺宗之三止三觀,以有、空、中為三關之別,誤矣。<br/>
蓋證得中觀正見時,以禪宗觀之,適破本參耳。向後大有事在。<br/>
古德有言:“向上一路,密不通風。”<br/>
又曰:“末後一句,始到牢關,把斷要津,不通凡聖。”<br/>
不知後賢之步步破關者,從何著力也!<br/>
豈不聞“一簇破三關,猶是箭後路”乎?始作此說者,或有功於修行,或有過於宗門,誠難衡論。<br/>
依三關之說,定宗門階梯,則禪宗自稱為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、圓頓之教者,又何所據?<br/>
由破“初參”而至末後“牢關”,方是見性,則為有定則之漸法耳,何有於頓哉!</t>
1有曰:未得破參,確信有此一事,或先能認得這個,所謂主人公禪者,曰:“知有”,或曰:“有省”。<br/>
破本參後,見得空性,意識不起,分別不行,“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”,是謂“初關”。<br/>
由空性起用,識得妙有,“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”,是謂“重關”。<br/>
人法皆空,頓超佛地,是名末後“牢關”。<br/>
<br/>
2又曰:“初關”乃破第六意識。<br/>
“重關”乃破第七末那識(我執),人空之境也。<br/>
末後“牢關”方破第八阿賴耶識,人法雙空矣。<br/>
<br/>
3又曰破“初關”乃菩薩登初地(歡喜地)。<br/>
破“重關”,乃至八地(不動地)。<br/>
破末後“牢關”,方超十地(法雲地)。是則不諳教理,未悉菩薩道福智二嚴之理也。<br/>
<br/>
4雍正於三關之說,自立一格,然非的論。有例於天臺宗之三止三觀,以有、空、中為三關之別,誤矣。<br/>
蓋證得中觀正見時,以禪宗觀之,適破本參耳。向後大有事在。<br/>
古德有言:“向上一路,密不通風。”<br/>
又曰:“末後一句,始到牢關,把斷要津,不通凡聖。”<br/>
不知後賢之步步破關者,從何著力也!<br/>
豈不聞“一簇破三關,猶是箭後路”乎?始作此說者,或有功於修行,或有過於宗門,誠難衡論。<br/>
依三關之說,定宗門階梯,則禪宗自稱為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、圓頓之教者,又何所據?<br/>
由破“初參”而至末後“牢關”,方是見性,則為有定則之漸法耳,何有於頓哉!</t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趙州從諗的庭前柏樹子(杜松柏《禪門開悟詩二百首》)<br/>
<br/>
<br/>
第二十四章 趙州從諗的庭前柏樹子<br/>
<br/>
異日問南泉,如何是道?南泉雲:平常心是道!師曰:還可趣向否?南泉曰:擬向即乖。師曰:不擬時如何知是道?道不屬知不知,知是妄覺,不知是無記,若是真達不疑之道,猶如太虛,廓然虛豁,豈可強是非耶?師言下悟理。……<br/>
<br/>
<br/>
趙州從諗禪師流傳在叢林的公案最多,也是最有名,而題詠最多的,則推他的“庭前柏樹子”公案。<br/>
<br/>
趙州因僧問:如何是祖師西來意?師曰:庭前柏樹子。曰:和尚莫將境示人?師曰:我不將境示人。曰:如何是西來意?師曰:庭前柏樹子。<br/>
<br/>
表面上問是達摩祖師西來的意旨何在?而實際問的是 如何成佛作祖。從諗禪師的答話,真是答非所問,使人不得其解,如蚊子上鐵牛,無下嘴處,以後參此公案 作為頌詩的,大致不外視此公案為有義語或無義語的兩派。<br/>
<br/>
<br/>
汾陽善昭禪師<br/>
庭前柏樹地中生,不假牛犁嶺上耕。<br/>
正示西來千種路,郁密稠林是眼睛。<br/>
<br/>
泐潭靈澈禪師認為無義語<br/>
因僧問我西來意,我話居山七八年。<br/>
草履只裁三個耳,麻衣曾補兩番肩。<br/>
東庵每見西庵雪,下澗常流上澗泉。<br/>
半夜白雲消散後,一輪明月到窗前。<br/>
<br/>
佛鑑勤禪師認為以後的禪人,器根鈍拙,不足以知此一公案:<br/>
<br/>
萬裡長空雨霄時,一輪明月映清輝。<br/>
浮雲掩斷千人目,得見嫦娥面者稀。<br/>
一兔橫身當古道,蒼鷹才見便生擒。<br/>
後來獵犬無靈性,空向枯樁舊處尋。<br/>
<br/>
而承天宗則認為此公案,如白兔當古道,已被當時眼利如鷹的禪人所捕得,後來的禪師,如靈性不夠的獵犬,只在這一公案上捕風捉影,聞其餘味,而無所得。<br/>
<br/>
<br/>
(杜松柏《禪門開悟詩二百首·第二十四章 趙州從諗的庭前柏樹子》)</t>
<br/>
<br/>
第二十四章 趙州從諗的庭前柏樹子<br/>
<br/>
異日問南泉,如何是道?南泉雲:平常心是道!師曰:還可趣向否?南泉曰:擬向即乖。師曰:不擬時如何知是道?道不屬知不知,知是妄覺,不知是無記,若是真達不疑之道,猶如太虛,廓然虛豁,豈可強是非耶?師言下悟理。……<br/>
<br/>
<br/>
趙州從諗禪師流傳在叢林的公案最多,也是最有名,而題詠最多的,則推他的“庭前柏樹子”公案。<br/>
<br/>
趙州因僧問:如何是祖師西來意?師曰:庭前柏樹子。曰:和尚莫將境示人?師曰:我不將境示人。曰:如何是西來意?師曰:庭前柏樹子。<br/>
<br/>
表面上問是達摩祖師西來的意旨何在?而實際問的是 如何成佛作祖。從諗禪師的答話,真是答非所問,使人不得其解,如蚊子上鐵牛,無下嘴處,以後參此公案 作為頌詩的,大致不外視此公案為有義語或無義語的兩派。<br/>
<br/>
<br/>
汾陽善昭禪師<br/>
庭前柏樹地中生,不假牛犁嶺上耕。<br/>
正示西來千種路,郁密稠林是眼睛。<br/>
<br/>
泐潭靈澈禪師認為無義語<br/>
因僧問我西來意,我話居山七八年。<br/>
草履只裁三個耳,麻衣曾補兩番肩。<br/>
東庵每見西庵雪,下澗常流上澗泉。<br/>
半夜白雲消散後,一輪明月到窗前。<br/>
<br/>
佛鑑勤禪師認為以後的禪人,器根鈍拙,不足以知此一公案:<br/>
<br/>
萬裡長空雨霄時,一輪明月映清輝。<br/>
浮雲掩斷千人目,得見嫦娥面者稀。<br/>
一兔橫身當古道,蒼鷹才見便生擒。<br/>
後來獵犬無靈性,空向枯樁舊處尋。<br/>
<br/>
而承天宗則認為此公案,如白兔當古道,已被當時眼利如鷹的禪人所捕得,後來的禪師,如靈性不夠的獵犬,只在這一公案上捕風捉影,聞其餘味,而無所得。<br/>
<br/>
<br/>
(杜松柏《禪門開悟詩二百首·第二十四章 趙州從諗的庭前柏樹子》)</t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趙州柏樹(萬松行秀《從容庵錄》)<br/>
<br/>
示眾雲。庭前柏樹。竿上風幡。如一華說無邊春。如一滴說大海水。間生古佛。迥出常流。不落言思。若為話會。<br/>
<br/>
【舉】僧問趙州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(多羅閒管)。州雲。庭前柏樹子(焦磚打著連底凍)。<br/>
<br/>
師舉。趙州一日。上堂雲。此事的的沒量大人。出這裡不得。<br/>
老僧到溈山。僧問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。<br/>
溈雲。與我將床子來。若是宗師。須以本分事接人始得。<br/>
<br/>
僧便問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。<br/>
州雲。庭前柏樹子。<br/>
僧雲。和尚莫將境示人。<br/>
師雲。不將境示人。<br/>
僧雲。然則如何是祖師西來意。<br/>
師雲。庭前柏樹子。<br/>
<br/>
楊州城東光孝寺。慧覺禪師。到法眼處。眼問。近難何處。<br/>
覺曰。趙州。<br/>
眼曰。承聞趙州有柏樹子話是否。<br/>
覺曰。無。<br/>
眼曰。往來皆謂。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。州曰。庭前柏樹子。上座何得道無。<br/>
覺曰。先師實無此語。和尚莫謗先師好。諸方名為覺鐵嘴。<br/>
勝默和尚。必須教人先過此話 淘汰知見。<br/>
嘗曰。三玄五位。盡在其中。<br/>
真如方禪師悟此話。直入方丈。見琅玡廣照覺禪師。<br/>
照問。汝作麼生會。<br/>
如曰。夜來床薦暖。一覺到天明。廣照可之。<br/>
真如悟得此話最好。天童頌得此 話亦不惡。<br/>
頌雲。<br/>
岸眉橫雪(吃鹽多如吃米)。<br/>
河目含秋(一點難謾)。<br/>
海口鼓浪(有句非宗旨)。<br/>
航舌駕流(無言絕聖凡)。<br/>
撥亂之手(也是柏樹)。<br/>
太平之籌(也是柏樹)。<br/>
老趙州老趙州(為甚不應)。<br/>
攪攪叢林卒未休(天童第二)。<br/>
徒費工夫也造車合轍(將來使用恰好)。<br/>
本無伎倆也塞壑填溝(買盡風流不著錢)。<br/>
<br/>
<br/>
師雲。七百甲子。經事多矣。所以岸眉橫雪。<br/>
古人以眉目為岩電。天童用河眸海口故事。成四句偈。如見活趙州指柏樹子相似。<br/>
眉如蘆花岸。眼如秋水碧。<br/>
古句野水淨於僧眼碧。遠山濃似佛頭青。<br/>
海口鼓浪。航舌駕流。<br/>
浪即能覆航。航即能駕浪。一言可以興邦。一言可以喪邦。故次之。<br/>
以撥亂之手。太平之籌。<br/>
州嘗雲。有時將一莖草。作丈六金身。用有時將丈六金身。作一莖草。用此話本與人決疑。而今多少人疑著。趙州豈欲攪叢林哉。<br/>
人見趙州答話應聲便對。如不假功用。唯天童知八十行腳。三歲孩童勝如我。我從他學。此乃閒時造下。忙時用著。不是苦辛人。不知 臥輪有伎倆。能斷百思想。對境心不起。菩提日日長。<br/>
六祖道。慧能無伎倆。不斷百思想。對境心數起。菩提作麼長。恁麼看來 塞壑填溝底事。又作麼生。如今拋擲西湖裡。下載清風付與誰。<br/>
<br/>
(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《從容庵錄》卷三)</t>
<br/>
示眾雲。庭前柏樹。竿上風幡。如一華說無邊春。如一滴說大海水。間生古佛。迥出常流。不落言思。若為話會。<br/>
<br/>
【舉】僧問趙州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(多羅閒管)。州雲。庭前柏樹子(焦磚打著連底凍)。<br/>
<br/>
師舉。趙州一日。上堂雲。此事的的沒量大人。出這裡不得。<br/>
老僧到溈山。僧問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。<br/>
溈雲。與我將床子來。若是宗師。須以本分事接人始得。<br/>
<br/>
僧便問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。<br/>
州雲。庭前柏樹子。<br/>
僧雲。和尚莫將境示人。<br/>
師雲。不將境示人。<br/>
僧雲。然則如何是祖師西來意。<br/>
師雲。庭前柏樹子。<br/>
<br/>
楊州城東光孝寺。慧覺禪師。到法眼處。眼問。近難何處。<br/>
覺曰。趙州。<br/>
眼曰。承聞趙州有柏樹子話是否。<br/>
覺曰。無。<br/>
眼曰。往來皆謂。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。州曰。庭前柏樹子。上座何得道無。<br/>
覺曰。先師實無此語。和尚莫謗先師好。諸方名為覺鐵嘴。<br/>
勝默和尚。必須教人先過此話 淘汰知見。<br/>
嘗曰。三玄五位。盡在其中。<br/>
真如方禪師悟此話。直入方丈。見琅玡廣照覺禪師。<br/>
照問。汝作麼生會。<br/>
如曰。夜來床薦暖。一覺到天明。廣照可之。<br/>
真如悟得此話最好。天童頌得此 話亦不惡。<br/>
頌雲。<br/>
岸眉橫雪(吃鹽多如吃米)。<br/>
河目含秋(一點難謾)。<br/>
海口鼓浪(有句非宗旨)。<br/>
航舌駕流(無言絕聖凡)。<br/>
撥亂之手(也是柏樹)。<br/>
太平之籌(也是柏樹)。<br/>
老趙州老趙州(為甚不應)。<br/>
攪攪叢林卒未休(天童第二)。<br/>
徒費工夫也造車合轍(將來使用恰好)。<br/>
本無伎倆也塞壑填溝(買盡風流不著錢)。<br/>
<br/>
<br/>
師雲。七百甲子。經事多矣。所以岸眉橫雪。<br/>
古人以眉目為岩電。天童用河眸海口故事。成四句偈。如見活趙州指柏樹子相似。<br/>
眉如蘆花岸。眼如秋水碧。<br/>
古句野水淨於僧眼碧。遠山濃似佛頭青。<br/>
海口鼓浪。航舌駕流。<br/>
浪即能覆航。航即能駕浪。一言可以興邦。一言可以喪邦。故次之。<br/>
以撥亂之手。太平之籌。<br/>
州嘗雲。有時將一莖草。作丈六金身。用有時將丈六金身。作一莖草。用此話本與人決疑。而今多少人疑著。趙州豈欲攪叢林哉。<br/>
人見趙州答話應聲便對。如不假功用。唯天童知八十行腳。三歲孩童勝如我。我從他學。此乃閒時造下。忙時用著。不是苦辛人。不知 臥輪有伎倆。能斷百思想。對境心不起。菩提日日長。<br/>
六祖道。慧能無伎倆。不斷百思想。對境心數起。菩提作麼長。恁麼看來 塞壑填溝底事。又作麼生。如今拋擲西湖裡。下載清風付與誰。<br/>
<br/>
(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《從容庵錄》卷三)</t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趙州柏樹(煢絕老人《天奇直注天童覺和尚頌古》)<br/>
<br/>
僧問趙州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。州雲。庭前柏樹子(當央直指)。<br/>
(主意直指。旨明絕待)。總結(直下明宗)。<br/>
<br/>
<br/>
岸眉橫雪(眉白老也)。<br/>
河目含秋(眼碧明也)。<br/>
海口鼓浪(能成能壞)。<br/>
航舌駕流(任往任來)。<br/>
撥亂之手(令人生情)。<br/>
太平之籌(便人知歸)。<br/>
老趙州。老趙州。<br/>
攪攪叢林卒未休(能迷能悟。至今不了)。<br/>
徒費工夫也造車合轍(諸方穿鑿。故曰徒勞)。<br/>
本無伎倆也塞壑填溝(如此行持。到他分上只中填溝)。<br/>
<br/>
(焭絕老人《天奇直注天童覺和尚頌古》上)</t>
<br/>
僧問趙州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。州雲。庭前柏樹子(當央直指)。<br/>
(主意直指。旨明絕待)。總結(直下明宗)。<br/>
<br/>
<br/>
岸眉橫雪(眉白老也)。<br/>
河目含秋(眼碧明也)。<br/>
海口鼓浪(能成能壞)。<br/>
航舌駕流(任往任來)。<br/>
撥亂之手(令人生情)。<br/>
太平之籌(便人知歸)。<br/>
老趙州。老趙州。<br/>
攪攪叢林卒未休(能迷能悟。至今不了)。<br/>
徒費工夫也造車合轍(諸方穿鑿。故曰徒勞)。<br/>
本無伎倆也塞壑填溝(如此行持。到他分上只中填溝)。<br/>
<br/>
(焭絕老人《天奇直注天童覺和尚頌古》上)</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