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r><QUOTE author="新老怪" post_id="69405" time="1646610182" user_id="61"><s>[quote=新老怪 post_id=69405 time=1646610182 user_id=61]</s>
南泉斬貓(慧律法師《決定往生》)<br/>
<br/>
2003年9月14日義工大會開示—決定往生<br/>
<br/>
諸位,你知道是什麼含義嗎?很簡單,只要你開悟,統統知道他在搞什麼。意思就是爭論 就會把整個清淨的佛性分成兩半,猶如一條死貓 不起作用。這一隻貓 就是譬如本性,這個本性 本來是靈靈覺覺的,活活潑潑的亂跳,可以覺悟,可以吃飯,可以跑。你只要一爭論就起煩惱,佛性就消失。佛性消失以後 就像一隻死貓。我們現在就是死貓,活貓的請舉手。沒有,沒有開悟。活貓!只有我舉手。你沒有,是不是?所以說,那一隻貓就是表示佛性。我們今天爭論不休、爭吵不休,你在吵什麼?你為你的命運爭吵嗎?抗拒嗎?
<e>[/quote]</e></QUOTE>
<B><s>[b]</s>我們現在就是死貓,<br/>
活貓的請舉手。沒有,沒有開悟。活貓!只有我舉手。你沒有,是不是?<e>[/b]</e></B><br/>
<br/>
只有慧律法師舉手!<br/>
不愧是善知識,讚嘆慧律法師!~~</r>
公案很難懂
-
- 文章: 2492
- 註冊時間: 週二 3月 23, 2021 11:5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r><B><s>[b]</s>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。<e>[/b]</e></B><br/>
僧辭,師曰︰「甚處去?」<br/>
僧曰︰「諸方學佛法去。」<br/>
師竪起拂子曰︰「有佛處,不得住;無佛處,急走過,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。」<br/>
僧曰︰「與麼,則不去也。」<br/>
師曰︰「摘楊花,摘楊花。」<br/>
——————<br/>
一位僧人在趙州從諗禪師的道場參學一段時日後,準備再到別的地方參學。<br/>
臨行前,他來向趙州從諗禪師辭行。 <br/>
趙州從諗禪師問他:「你要到什麼地方去?」 <br/>
僧人說:「學人想行腳諸方,向各個名山的大德長老們參學。」 <br/>
趙州從諗禪師看著他,豎起手上的拂塵說:「有一件事提醒你。記得: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。」 <br/>
僧人不能意會,請趙州從諗禪師再進一步提點指教。<br/>
州從諗禪師這時才悠悠地說:「你認為有佛的地方,就已經產生了執著,因此不宜住下來;無佛的地方,即意味著法緣還不到,最好還是儘快離去。你行腳諸方,幾千里外遇到了人,也要掌握這個要點,否則見了再多人,也是枉然的。」<br/>
僧人恍然大悟,立刻放下手中的行囊,說:「既然如此,那麼學人決定不去行腳了。」說完後,便恭敬禮拜,請求再留下來繼續參修。 <br/>
趙州從諗禪師哈哈一笑,說:「摘楊花去吧!摘楊花去吧!!」 <br/>
——————<br/>
<B><s>[b]</s>釋祖元:<e>[/b]</e></B><br/>
有佛處不得住,踏著秤錘硬似鐵。<br/>
無佛處急走過,腳下草長深三尺。<br/>
三千里外,逢人不得錯舉。<br/>
北斗掛須彌,棒頭挑日月。<br/>
摘楊花,摘楊花,眼底瞳人著繡鞋。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<COLOR color="#BF0000"><s>[color=#BF0000]</s><SIZE size="300"><s>[size=300]</s>摘楊花摘楊花<e>[/size]</e></SIZE><e>[/color]</e></COLOR><e>[/b]</e></B><br/>
……請問,趙州胡蘆裡又再賣什麼膏藥!?<br/>
.</r>
僧辭,師曰︰「甚處去?」<br/>
僧曰︰「諸方學佛法去。」<br/>
師竪起拂子曰︰「有佛處,不得住;無佛處,急走過,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。」<br/>
僧曰︰「與麼,則不去也。」<br/>
師曰︰「摘楊花,摘楊花。」<br/>
——————<br/>
一位僧人在趙州從諗禪師的道場參學一段時日後,準備再到別的地方參學。<br/>
臨行前,他來向趙州從諗禪師辭行。 <br/>
趙州從諗禪師問他:「你要到什麼地方去?」 <br/>
僧人說:「學人想行腳諸方,向各個名山的大德長老們參學。」 <br/>
趙州從諗禪師看著他,豎起手上的拂塵說:「有一件事提醒你。記得: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。」 <br/>
僧人不能意會,請趙州從諗禪師再進一步提點指教。<br/>
州從諗禪師這時才悠悠地說:「你認為有佛的地方,就已經產生了執著,因此不宜住下來;無佛的地方,即意味著法緣還不到,最好還是儘快離去。你行腳諸方,幾千里外遇到了人,也要掌握這個要點,否則見了再多人,也是枉然的。」<br/>
僧人恍然大悟,立刻放下手中的行囊,說:「既然如此,那麼學人決定不去行腳了。」說完後,便恭敬禮拜,請求再留下來繼續參修。 <br/>
趙州從諗禪師哈哈一笑,說:「摘楊花去吧!摘楊花去吧!!」 <br/>
——————<br/>
<B><s>[b]</s>釋祖元:<e>[/b]</e></B><br/>
有佛處不得住,踏著秤錘硬似鐵。<br/>
無佛處急走過,腳下草長深三尺。<br/>
三千里外,逢人不得錯舉。<br/>
北斗掛須彌,棒頭挑日月。<br/>
摘楊花,摘楊花,眼底瞳人著繡鞋。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<COLOR color="#BF0000"><s>[color=#BF0000]</s><SIZE size="300"><s>[size=300]</s>摘楊花摘楊花<e>[/size]</e></SIZE><e>[/color]</e></COLOR><e>[/b]</e></B><br/>
……請問,趙州胡蘆裡又再賣什麼膏藥!?<br/>
.</r>
本人自認為佛學家,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,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,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。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南泉斬貓(林泉老人《空谷集》)<br/>
<br/>
示眾雲。衲僧巴鼻剿絕凡情。佛祖權衡屏除聖解。莫有具此作略者麼。<br/>
<br/>
舉南泉有兩堂上座爭貓不止(家返宅亂)。泉升座提起貓兒雲。道得即不斬(和尚幸是大人。且莫造次)。眾無對(能做不能當)。泉乃揮貓兒(大用現前。佛魔屏氣)。趙州至晚方到(甚處去來)。泉乃舉前話(將謂忘卻)。州脫一隻草鞋戴頭上出去(老老大大作這個去就)。泉雲。子若早來 卻救得貓兒(若不得此語。前話也難圓)。<br/>
<br/>
師雲。南泉普願禪師。鄭州新鄭人。姓王氏。幼慕空宗。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禪師受業。詣嵩岳受具足戒。初習相部舊章。究毗尼篇聚。次游諸講肆。歷聽楞伽花嚴入中百門觀。精煉玄義。後扣大寂之室。頓然忘筌得游戲三昧。一日為眾僧行粥次。馬祖問桶裡是甚麼。師曰。這老漢合取口。作恁麼語話。祖便休。自余同參之流 無敢詰問。貞元十一年憩錫於池陽。自建禪齋。不下南泉三十餘載。道風遐布。大振玄綱。因是諸方目為郢匠。<br/>
一日因東西兩堂爭貓。是非只為多開口。煩惱皆因強出頭。果遇師白眾曰。道得即救取貓兒。道不得即斬卻也。此乃路見不平。當機不讓。便以本分事相為。剗除妄想屏當狂情。要教於空劫已前威音之始。頓除人我等執。空一切法。頓絕諸緣。眾既無對。師遂斬之。此豈非見到 用到心口相應。人多以斬貓芟蛇 為雲門正令。為粗行作業謗之。是不達文殊仗劍之微旨也。世尊於靈山會上。五百比丘得四禪定 具五神通未。得法忍。以宿命智通 各各自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。於自心內各各懷疑。於甚深法不能證入。於是文殊承佛神力。遂手握利劍馳逼如來。世尊乃謂文殊曰。住住。不應作逆。勿得害吾。吾必被害。為善被害。<br/>
文殊師利。爾從本已來。無有我人。但以內心 見有我人。內心起時我被害。即名為害。<br/>
於是五百比丘 自悟本心。如夢如幻。於夢幻中 無有我人。乃至能生所生父母 皆如夢幻。於是五百比丘 既得無生法忍。<br/>
同贊嘆曰。<br/>
文殊大智士。深達法源底。<br/>
自手握利劍。馳逼如來身。<br/>
如劍佛亦爾。一相無有二。<br/>
無相無所生。是中雲何殺。<br/>
出寶積經。是知南泉大用不減文殊。不可以狹劣之見。<br/>
僻執之心。誣謗古人。<br/>
<br/>
更看投子 別是非明得喪。分明指出。<br/>
頌曰。<br/>
臨險推人事要知(用知作麼)。<br/>
求財先自露針錐(照碩刺破眼睛)。<br/>
釣魚盡說諳風勢(易開終始口)。<br/>
及至風來波路迷(難保歲寒心)。<br/>
潦倒趙州雖好手(縱也彼既臨時)。<br/>
鐘鳴齋後赴來遲(奪也我何特地)。<br/>
要知大像嘉州路(直須親到一回始得)。<br/>
鐵牛鎮斷陝關西(沒你近傍處)。<br/>
<br/>
師雲。不因一事 不長一智。不吃一交 不學一便。所以道。撒手懸崖下。分身萬象中。南泉老漢 能於楂手刺腳處 便與解脫。以竭世樞機 過人膽量。向開口合口處 選擇人材。露銳利辭鋒。尖新錐刺。探拔深細。體察虛實。復駕慈航 來生死海中 無明浪裡。以長虹為竿 擲月鉤雲餌。乘風駕險 求任子長鯨。不意須臾 急流勇退。住岸還迷。正值趙州回舟撥桌 頂笠披蓑。紅蓼灘頭 白蘋影裡 雖避卻瀟湘夜雨。還蹉過煙寺疏鐘。大似做模 搭樣名播嘉州。恰如帶水拖泥奔歸陝府。林泉恁麼曲為中下。裁長補短。剜嵌將來。豈非關空鎖夢 捕影勞形。取笑傍觀者歟。只如斬貓兒戴草鞋。端的一句 合作麼生道。如王秉劍由王意。妙用縱橫更莫疑。<br/>
<br/>
(林泉老人評唱投子青和尚頌古《空谷集》卷二)</t>
<br/>
示眾雲。衲僧巴鼻剿絕凡情。佛祖權衡屏除聖解。莫有具此作略者麼。<br/>
<br/>
舉南泉有兩堂上座爭貓不止(家返宅亂)。泉升座提起貓兒雲。道得即不斬(和尚幸是大人。且莫造次)。眾無對(能做不能當)。泉乃揮貓兒(大用現前。佛魔屏氣)。趙州至晚方到(甚處去來)。泉乃舉前話(將謂忘卻)。州脫一隻草鞋戴頭上出去(老老大大作這個去就)。泉雲。子若早來 卻救得貓兒(若不得此語。前話也難圓)。<br/>
<br/>
師雲。南泉普願禪師。鄭州新鄭人。姓王氏。幼慕空宗。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禪師受業。詣嵩岳受具足戒。初習相部舊章。究毗尼篇聚。次游諸講肆。歷聽楞伽花嚴入中百門觀。精煉玄義。後扣大寂之室。頓然忘筌得游戲三昧。一日為眾僧行粥次。馬祖問桶裡是甚麼。師曰。這老漢合取口。作恁麼語話。祖便休。自余同參之流 無敢詰問。貞元十一年憩錫於池陽。自建禪齋。不下南泉三十餘載。道風遐布。大振玄綱。因是諸方目為郢匠。<br/>
一日因東西兩堂爭貓。是非只為多開口。煩惱皆因強出頭。果遇師白眾曰。道得即救取貓兒。道不得即斬卻也。此乃路見不平。當機不讓。便以本分事相為。剗除妄想屏當狂情。要教於空劫已前威音之始。頓除人我等執。空一切法。頓絕諸緣。眾既無對。師遂斬之。此豈非見到 用到心口相應。人多以斬貓芟蛇 為雲門正令。為粗行作業謗之。是不達文殊仗劍之微旨也。世尊於靈山會上。五百比丘得四禪定 具五神通未。得法忍。以宿命智通 各各自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。於自心內各各懷疑。於甚深法不能證入。於是文殊承佛神力。遂手握利劍馳逼如來。世尊乃謂文殊曰。住住。不應作逆。勿得害吾。吾必被害。為善被害。<br/>
文殊師利。爾從本已來。無有我人。但以內心 見有我人。內心起時我被害。即名為害。<br/>
於是五百比丘 自悟本心。如夢如幻。於夢幻中 無有我人。乃至能生所生父母 皆如夢幻。於是五百比丘 既得無生法忍。<br/>
同贊嘆曰。<br/>
文殊大智士。深達法源底。<br/>
自手握利劍。馳逼如來身。<br/>
如劍佛亦爾。一相無有二。<br/>
無相無所生。是中雲何殺。<br/>
出寶積經。是知南泉大用不減文殊。不可以狹劣之見。<br/>
僻執之心。誣謗古人。<br/>
<br/>
更看投子 別是非明得喪。分明指出。<br/>
頌曰。<br/>
臨險推人事要知(用知作麼)。<br/>
求財先自露針錐(照碩刺破眼睛)。<br/>
釣魚盡說諳風勢(易開終始口)。<br/>
及至風來波路迷(難保歲寒心)。<br/>
潦倒趙州雖好手(縱也彼既臨時)。<br/>
鐘鳴齋後赴來遲(奪也我何特地)。<br/>
要知大像嘉州路(直須親到一回始得)。<br/>
鐵牛鎮斷陝關西(沒你近傍處)。<br/>
<br/>
師雲。不因一事 不長一智。不吃一交 不學一便。所以道。撒手懸崖下。分身萬象中。南泉老漢 能於楂手刺腳處 便與解脫。以竭世樞機 過人膽量。向開口合口處 選擇人材。露銳利辭鋒。尖新錐刺。探拔深細。體察虛實。復駕慈航 來生死海中 無明浪裡。以長虹為竿 擲月鉤雲餌。乘風駕險 求任子長鯨。不意須臾 急流勇退。住岸還迷。正值趙州回舟撥桌 頂笠披蓑。紅蓼灘頭 白蘋影裡 雖避卻瀟湘夜雨。還蹉過煙寺疏鐘。大似做模 搭樣名播嘉州。恰如帶水拖泥奔歸陝府。林泉恁麼曲為中下。裁長補短。剜嵌將來。豈非關空鎖夢 捕影勞形。取笑傍觀者歟。只如斬貓兒戴草鞋。端的一句 合作麼生道。如王秉劍由王意。妙用縱橫更莫疑。<br/>
<br/>
(林泉老人評唱投子青和尚頌古《空谷集》卷二)</t>
-
- 文章: 2626
- 註冊時間: 週四 3月 25, 2021 4:33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r><QUOTE author="妙吉祥如意" post_id="69533" time="1646688720" user_id="57"><s>[quote=妙吉祥如意 post_id=69533 time=1646688720 user_id=57]</s>
<B><s>[b]</s>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。<e>[/b]</e></B><br/>
僧辭,師曰︰「甚處去?」<br/>
僧曰︰「諸方學佛法去。」<br/>
師竪起拂子曰︰「有佛處,不得住;無佛處,急走過,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。」<br/>
僧曰︰「與麼,則不去也。」<br/>
師曰︰「摘楊花,摘楊花。」<br/>
——————<br/>
一位僧人在趙州從諗禪師的道場參學一段時日後,準備再到別的地方參學。<br/>
臨行前,他來向趙州從諗禪師辭行。 <br/>
趙州從諗禪師問他:「你要到什麼地方去?」 <br/>
僧人說:「學人想行腳諸方,向各個名山的大德長老們參學。」 <br/>
趙州從諗禪師看著他,豎起手上的拂塵說:「有一件事提醒你。記得: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。」 <br/>
僧人不能意會,請趙州從諗禪師再進一步提點指教。<br/>
州從諗禪師這時才悠悠地說:「你認為有佛的地方,就已經產生了執著,因此不宜住下來;無佛的地方,即意味著法緣還不到,最好還是儘快離去。你行腳諸方,幾千里外遇到了人,也要掌握這個要點,否則見了再多人,也是枉然的。」<br/>
僧人恍然大悟,立刻放下手中的行囊,說:「既然如此,那麼學人決定不去行腳了。」說完後,便恭敬禮拜,請求再留下來繼續參修。 <br/>
趙州從諗禪師哈哈一笑,說:「摘楊花去吧!摘楊花去吧!!」 <br/>
——————<br/>
<B><s>[b]</s>釋祖元:<e>[/b]</e></B><br/>
有佛處不得住,踏著秤錘硬似鐵。<br/>
無佛處急走過,腳下草長深三尺。<br/>
三千里外,逢人不得錯舉。<br/>
北斗掛須彌,棒頭挑日月。<br/>
摘楊花,摘楊花,眼底瞳人著繡鞋。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<COLOR color="#BF0000"><s>[color=#BF0000]</s><SIZE size="300"><s>[size=300]</s>摘楊花摘楊花<e>[/size]</e></SIZE><e>[/color]</e></COLOR><e>[/b]</e></B><br/>
……請問,趙州胡蘆裡又再賣什麼膏藥!?<br/>
.
<e>[/quote]</e></QUOTE>
楊花<br/>
陽焰般之空花</r>
<B><s>[b]</s>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。<e>[/b]</e></B><br/>
僧辭,師曰︰「甚處去?」<br/>
僧曰︰「諸方學佛法去。」<br/>
師竪起拂子曰︰「有佛處,不得住;無佛處,急走過,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。」<br/>
僧曰︰「與麼,則不去也。」<br/>
師曰︰「摘楊花,摘楊花。」<br/>
——————<br/>
一位僧人在趙州從諗禪師的道場參學一段時日後,準備再到別的地方參學。<br/>
臨行前,他來向趙州從諗禪師辭行。 <br/>
趙州從諗禪師問他:「你要到什麼地方去?」 <br/>
僧人說:「學人想行腳諸方,向各個名山的大德長老們參學。」 <br/>
趙州從諗禪師看著他,豎起手上的拂塵說:「有一件事提醒你。記得: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。」 <br/>
僧人不能意會,請趙州從諗禪師再進一步提點指教。<br/>
州從諗禪師這時才悠悠地說:「你認為有佛的地方,就已經產生了執著,因此不宜住下來;無佛的地方,即意味著法緣還不到,最好還是儘快離去。你行腳諸方,幾千里外遇到了人,也要掌握這個要點,否則見了再多人,也是枉然的。」<br/>
僧人恍然大悟,立刻放下手中的行囊,說:「既然如此,那麼學人決定不去行腳了。」說完後,便恭敬禮拜,請求再留下來繼續參修。 <br/>
趙州從諗禪師哈哈一笑,說:「摘楊花去吧!摘楊花去吧!!」 <br/>
——————<br/>
<B><s>[b]</s>釋祖元:<e>[/b]</e></B><br/>
有佛處不得住,踏著秤錘硬似鐵。<br/>
無佛處急走過,腳下草長深三尺。<br/>
三千里外,逢人不得錯舉。<br/>
北斗掛須彌,棒頭挑日月。<br/>
摘楊花,摘楊花,眼底瞳人著繡鞋。<br/>
<br/>
<B><s>[b]</s><COLOR color="#BF0000"><s>[color=#BF0000]</s><SIZE size="300"><s>[size=300]</s>摘楊花摘楊花<e>[/size]</e></SIZE><e>[/color]</e></COLOR><e>[/b]</e></B><br/>
……請問,趙州胡蘆裡又再賣什麼膏藥!?<br/>
.
<e>[/quote]</e></QUOTE>
楊花<br/>
陽焰般之空花</r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南泉斬貓(陳載暄《禪外流雲》)<br/>
<br/>
<br/>
【禪宗公案】<br/>
師因東西兩堂爭貓兒,師遇之,白眾曰:“道得即救取貓兒,道不得即斬卻也。”眾無對,師便斬之。趙州自外歸,師舉前語示之,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。師曰:“子若在,即救得貓兒也。”<br/>
<br/>
【靜心齋小譯】<br/>
南泉當方丈的禪院因為東、西兩堂的僧人為爭奪一個貓兒發生了爭執,南泉禪師正好遇到了,向大家說:“說得出道理來就可以救取貓兒,說不出道理來我就把貓斬了。”大家你望我我望你說不出來,南泉於是把貓兒殺了。趙州禪師從外面回來,南泉禪師把事情經過講給他聽,趙州禪師把鞋子脫下來 頂在頭上 走了出去。南泉禪師說:“要是你在,這只貓兒也就不會死了。”<br/>
<br/>
【禪外流雲】<br/>
南泉的機鋒<br/>
殺戒,在大乘佛教裡是第一重戒。因為在佛教裡,視每一個生命 為平等不二的佛,釋迦牟尼是已成之佛,眾生是未成之佛,此其一;種什麼因得什麼樣的果報,今天殺害一個生命,將來因緣際會成熟了,此殺債終究要還,殺來殺去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此其二;與眾生結惡緣,修行之路上 就會有很大的障礙,阻攔著自己的修行,此其三。<br/>
<br/>
而南泉普源禪師,見到弟子們 為了一隻貓兒互相爭競,當下出了個禪的機鋒,讓弟子們說出明白的道理來。結果弟子們並未專心修行,還未成器,無法回答南泉禪師的問題。南泉禪師為了兌現自己的諾言,只得把貓兒給斬了,此罪孽也就讓自己來負擔吧。<br/>
<br/>
佛祖在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裡說:“不修諸行,不斷煩惱,不習禪誦,不求多聞,非出家者。”大意是說:不把身、口、意三業中的錯誤行為 修正過來,不斷除自身的煩惱,不認真修習禪定,不專心學習經論 使自己智慧增長,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出家人。<br/>
<br/>
當然了,如果拿這話去回答南泉禪師的問題,禪師肯定不會首肯,因為南泉禪師的機鋒在於要對大道的肯定明白的回答。趙州禪師把鞋脫下 來放在頭上走出去的回答,給南泉禪師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。一個含義是說百般爭競 不如踏踏實實 做一件事情;另一個含義則是說腳底空、行履空、心性空,沒有什麼好爭的。<br/>
<br/>
小小生命有靈性<br/>
<br/>
一<br/>
動物皆有靈性,皆有自己的情感與喜怒哀樂。<br/>
報載,有一個屠夫,要殺一頭牛,牽它上屠場,它強力抗拒,屠夫使出更大的力量終於把它弄到了屠場。屠夫舉起了刀,這時牛兒流出了眼睛,屠夫愣了一下,但瞬間即不為所動,堅持著仍要殺牛,再次舉起了屠刀。牛兒突然雙腿跪了下來,跪在了屠夫面前,屠夫心有些軟了,舉起刀的手垂了下來。過了十來分鐘,牛兒意外地產下了一頭小牛崽,牛兒把小牛崽全身舔了個遍,之後,把頭頸伸在了屠夫面前,意思說:你這時可以殺我了。屠夫此時也忍不住雙淚直流,從此扔下屠刀,改了行當。<br/>
<br/>
新加坡一位廚師,以黃鱔做菜是拿手好藝。這天,他又把幾條黃鱔丟在了開水翻滾的鍋裡,蓋上了鍋蓋,過了一會兒,他揭開鍋蓋,發現有一條死得很奇怪,身子彎曲地弓著,不像其它黃鱔死得直條條的。他覺得很奇怪,用刀剖開了那條黃鱔的肚子,發現裡面有一條小小的黃鱔,這時他明白了那條黃鱔媽媽 大概是在滾燙的開水中 盡力彎弓著身體而保護小黃鱔吧。<br/>
<br/>
二<br/>
除此之外,我與一些小動物之間 也有些親身體驗。老早以前有次幫人殺雞,明明殺死了,斷氣好一會了,丟在盆裡,我端來開水剛要倒進去,不料那隻死雞一下子蹦起來,把我手中盛開水的盆子撞翻,滾燙的開水 全部淋在我的手臂上,鑽心地痛了好幾天,皮也燙得慘不忍睹,好長一段時間後 才長出新皮來。<br/>
<br/>
有一次,到外地去看望一個老朋友,老朋友相見,自然格外高興,買了魚來招待我,不料在要殺魚的時候,菜板上的魚卻張開嘴“嗷、嗷”地叫起來,朋友與我都愣住了,不再殺它,說是去放生。結果第二天,朋友把魚拿去送給別人,也未去放了,我頗有些遺憾。<br/>
<br/>
三<br/>
後來,在佛教義理的熏陶下,我重新審視了生命,也重新審視了我關於動物的態度,從此不再故意殺害生命了,也開始愛惜任何一類動物,甚至在遭蚊子猛叮時,也只是靜靜地看著它們,任其自由饕餮,待肚腹漸漸飽脹之後而自行離開。在蚊子多的時候,我在心裡默默地祈禱:你們就叮脖子或是手上或是腿上腳上的血吧,可別在臉上叮啊,那樣會很糟糕的。說來也奇怪,蚊子果真不在臉上叮了。<br/>
<br/>
四<br/>
以前,我也愛上山采蘑菇,漸漸成了辨認蘑菇的一把好手,有毒無毒,一眼看出,夏季雨天後山上的蘑菇很豐富,象青田菇啦、麻雞婆啦、鵝蛋菌啦、蛋黃菌啦、胭脂菌啦等等,只要上山去采,常常都滿載而歸。<br/>
<br/>
有一次,在山上我看見了一隻大蜈蚣,足有十釐米長,渾身油黑,顯得壯碩無比。竟然沒有一點點的怕,我用隨身攜帶的塑料口袋去撲那條蜈蚣。我撲蜈蚣並不順利,而且還相當笨拙,那條蜈蚣拚命地奔逃,但我卻有了誓將其捉拿的勁頭,盡管那條蜈蚣躲在了一塊石頭下面,我也毫不猶豫地搬開石頭,甚至在我滑倒滾翻之後,也沒打退堂鼓,終於將那條蜈蚣收入囊中,小心翼翼地將之帶回家放入裝了白酒的瓶子裡,美其名曰蜈蚣酒。因為不知在哪兒得知說這樣可以消毒治風濕。<br/>
<br/>
後來也常常在潮濕的衛生間裡 看見為數不少的蜈蚣,想將其趕走,一瞬間它卻不知躲在了哪些縫隙當中。在一天晚上看電視時,電視櫃下爬出一條碩大的蜈蚣,我看了真嚇一跳,如果我和家人一不小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這蜈蚣咬一口,不知後果會是什麼樣,現在它就這樣真實地爬了出來,暴露在燈光下,就像當初在山上 捕捉的那一條碩大的蜈蚣。<br/>
<br/>
此時的我已受佛教的教化,並沒有上前一腳將之踩死,而是迅速地拿了一張報紙將之裝入,然後快捷地扔出了窗外,而且還默默地祈禱它 有個好的歸宿。之後心安理得了,也再沒看見蜈蚣在家裡的任何角落裡出現,惡夢當中 也沒有了蜈蚣的影蹤。你說奇怪不奇怪,反正我是有實在親身體驗的。<br/>
<br/>
(陳載暄《禪外流雲》禪宗公案之南泉斬貓)</t>
<br/>
<br/>
【禪宗公案】<br/>
師因東西兩堂爭貓兒,師遇之,白眾曰:“道得即救取貓兒,道不得即斬卻也。”眾無對,師便斬之。趙州自外歸,師舉前語示之,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。師曰:“子若在,即救得貓兒也。”<br/>
<br/>
【靜心齋小譯】<br/>
南泉當方丈的禪院因為東、西兩堂的僧人為爭奪一個貓兒發生了爭執,南泉禪師正好遇到了,向大家說:“說得出道理來就可以救取貓兒,說不出道理來我就把貓斬了。”大家你望我我望你說不出來,南泉於是把貓兒殺了。趙州禪師從外面回來,南泉禪師把事情經過講給他聽,趙州禪師把鞋子脫下來 頂在頭上 走了出去。南泉禪師說:“要是你在,這只貓兒也就不會死了。”<br/>
<br/>
【禪外流雲】<br/>
南泉的機鋒<br/>
殺戒,在大乘佛教裡是第一重戒。因為在佛教裡,視每一個生命 為平等不二的佛,釋迦牟尼是已成之佛,眾生是未成之佛,此其一;種什麼因得什麼樣的果報,今天殺害一個生命,將來因緣際會成熟了,此殺債終究要還,殺來殺去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此其二;與眾生結惡緣,修行之路上 就會有很大的障礙,阻攔著自己的修行,此其三。<br/>
<br/>
而南泉普源禪師,見到弟子們 為了一隻貓兒互相爭競,當下出了個禪的機鋒,讓弟子們說出明白的道理來。結果弟子們並未專心修行,還未成器,無法回答南泉禪師的問題。南泉禪師為了兌現自己的諾言,只得把貓兒給斬了,此罪孽也就讓自己來負擔吧。<br/>
<br/>
佛祖在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裡說:“不修諸行,不斷煩惱,不習禪誦,不求多聞,非出家者。”大意是說:不把身、口、意三業中的錯誤行為 修正過來,不斷除自身的煩惱,不認真修習禪定,不專心學習經論 使自己智慧增長,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出家人。<br/>
<br/>
當然了,如果拿這話去回答南泉禪師的問題,禪師肯定不會首肯,因為南泉禪師的機鋒在於要對大道的肯定明白的回答。趙州禪師把鞋脫下 來放在頭上走出去的回答,給南泉禪師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。一個含義是說百般爭競 不如踏踏實實 做一件事情;另一個含義則是說腳底空、行履空、心性空,沒有什麼好爭的。<br/>
<br/>
小小生命有靈性<br/>
<br/>
一<br/>
動物皆有靈性,皆有自己的情感與喜怒哀樂。<br/>
報載,有一個屠夫,要殺一頭牛,牽它上屠場,它強力抗拒,屠夫使出更大的力量終於把它弄到了屠場。屠夫舉起了刀,這時牛兒流出了眼睛,屠夫愣了一下,但瞬間即不為所動,堅持著仍要殺牛,再次舉起了屠刀。牛兒突然雙腿跪了下來,跪在了屠夫面前,屠夫心有些軟了,舉起刀的手垂了下來。過了十來分鐘,牛兒意外地產下了一頭小牛崽,牛兒把小牛崽全身舔了個遍,之後,把頭頸伸在了屠夫面前,意思說:你這時可以殺我了。屠夫此時也忍不住雙淚直流,從此扔下屠刀,改了行當。<br/>
<br/>
新加坡一位廚師,以黃鱔做菜是拿手好藝。這天,他又把幾條黃鱔丟在了開水翻滾的鍋裡,蓋上了鍋蓋,過了一會兒,他揭開鍋蓋,發現有一條死得很奇怪,身子彎曲地弓著,不像其它黃鱔死得直條條的。他覺得很奇怪,用刀剖開了那條黃鱔的肚子,發現裡面有一條小小的黃鱔,這時他明白了那條黃鱔媽媽 大概是在滾燙的開水中 盡力彎弓著身體而保護小黃鱔吧。<br/>
<br/>
二<br/>
除此之外,我與一些小動物之間 也有些親身體驗。老早以前有次幫人殺雞,明明殺死了,斷氣好一會了,丟在盆裡,我端來開水剛要倒進去,不料那隻死雞一下子蹦起來,把我手中盛開水的盆子撞翻,滾燙的開水 全部淋在我的手臂上,鑽心地痛了好幾天,皮也燙得慘不忍睹,好長一段時間後 才長出新皮來。<br/>
<br/>
有一次,到外地去看望一個老朋友,老朋友相見,自然格外高興,買了魚來招待我,不料在要殺魚的時候,菜板上的魚卻張開嘴“嗷、嗷”地叫起來,朋友與我都愣住了,不再殺它,說是去放生。結果第二天,朋友把魚拿去送給別人,也未去放了,我頗有些遺憾。<br/>
<br/>
三<br/>
後來,在佛教義理的熏陶下,我重新審視了生命,也重新審視了我關於動物的態度,從此不再故意殺害生命了,也開始愛惜任何一類動物,甚至在遭蚊子猛叮時,也只是靜靜地看著它們,任其自由饕餮,待肚腹漸漸飽脹之後而自行離開。在蚊子多的時候,我在心裡默默地祈禱:你們就叮脖子或是手上或是腿上腳上的血吧,可別在臉上叮啊,那樣會很糟糕的。說來也奇怪,蚊子果真不在臉上叮了。<br/>
<br/>
四<br/>
以前,我也愛上山采蘑菇,漸漸成了辨認蘑菇的一把好手,有毒無毒,一眼看出,夏季雨天後山上的蘑菇很豐富,象青田菇啦、麻雞婆啦、鵝蛋菌啦、蛋黃菌啦、胭脂菌啦等等,只要上山去采,常常都滿載而歸。<br/>
<br/>
有一次,在山上我看見了一隻大蜈蚣,足有十釐米長,渾身油黑,顯得壯碩無比。竟然沒有一點點的怕,我用隨身攜帶的塑料口袋去撲那條蜈蚣。我撲蜈蚣並不順利,而且還相當笨拙,那條蜈蚣拚命地奔逃,但我卻有了誓將其捉拿的勁頭,盡管那條蜈蚣躲在了一塊石頭下面,我也毫不猶豫地搬開石頭,甚至在我滑倒滾翻之後,也沒打退堂鼓,終於將那條蜈蚣收入囊中,小心翼翼地將之帶回家放入裝了白酒的瓶子裡,美其名曰蜈蚣酒。因為不知在哪兒得知說這樣可以消毒治風濕。<br/>
<br/>
後來也常常在潮濕的衛生間裡 看見為數不少的蜈蚣,想將其趕走,一瞬間它卻不知躲在了哪些縫隙當中。在一天晚上看電視時,電視櫃下爬出一條碩大的蜈蚣,我看了真嚇一跳,如果我和家人一不小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這蜈蚣咬一口,不知後果會是什麼樣,現在它就這樣真實地爬了出來,暴露在燈光下,就像當初在山上 捕捉的那一條碩大的蜈蚣。<br/>
<br/>
此時的我已受佛教的教化,並沒有上前一腳將之踩死,而是迅速地拿了一張報紙將之裝入,然後快捷地扔出了窗外,而且還默默地祈禱它 有個好的歸宿。之後心安理得了,也再沒看見蜈蚣在家裡的任何角落裡出現,惡夢當中 也沒有了蜈蚣的影蹤。你說奇怪不奇怪,反正我是有實在親身體驗的。<br/>
<br/>
(陳載暄《禪外流雲》禪宗公案之南泉斬貓)</t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南泉斬貓(談錫永《公案點密》)<br/>
<br/>
<br/>
《景德傳燈錄》舉南泉:<br/>
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,師遇之,白眾曰:“道得即救取貓兒,道不得即斬卻也。”眾無對。師便斬之。<br/>
趙州自外歸,師舉前語示之,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。師曰:“汝適來若在。即救得貓兒也。”<br/>
<br/>
這是一則很著名的公案,自古至今,評論者恐怕超過百數。論者多著意於解釋南泉為何斬貓,許多解釋玄之又玄,要弄清楚這些評論,實在比弄清楚南泉斬貓更難。<br/>
<br/>
筆者弟子汪廣松在堂上 問一些本科生,如何解釋趙州的舉動。他不管南泉,只管趙州,足見他的著眼點與眾不同。當中有一學生說,這是諧音,脫履安頭,便是“鞋帽”,諧音“攜貓”。廣松將此事向我舉似,旁邊有一弟子說,南泉是唐代人,“攜”字在唐代是否念“鞋”音,要查一查韻書,一查《康熙字典》,“攜”字在《唐韻》念“戶圭切”,這便接近廣府話的讀音,不能說與“鞋”音相諧。<br/>
<br/>
不過,這學生的直覺,卻應該很合這重公案。將履作帽,分明是顛倒,趙州只是說南泉顛倒,更無別意。<br/>
<br/>
兩堂爭貓,根本不關貓的事,如果要提起來斬,應該提起兩堂的首座僧人,說雲:“道得即救取兩堂為首,道不得即斬卻也。”如今不斬滋事的人,卻斬無爭的貓,不是顛倒是甚麼。<br/>
<br/>
這樣平直來解此公案,可能有人會覺得沒有禪味,因為他們已習慣不用平常心來讀公案。筆者認為,南泉當日以為兩堂定有人能出來說幾句話,誰知都默然無語,南泉已經擺出斬貓的架勢,難以收回,唯有將貓斬卻,如果當時有人說南泉顛倒,他便可以哈哈一笑下台,赦卻貓兒一命。<br/>
<br/>
(談錫永《公案點密》)</t>
<br/>
<br/>
《景德傳燈錄》舉南泉:<br/>
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,師遇之,白眾曰:“道得即救取貓兒,道不得即斬卻也。”眾無對。師便斬之。<br/>
趙州自外歸,師舉前語示之,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。師曰:“汝適來若在。即救得貓兒也。”<br/>
<br/>
這是一則很著名的公案,自古至今,評論者恐怕超過百數。論者多著意於解釋南泉為何斬貓,許多解釋玄之又玄,要弄清楚這些評論,實在比弄清楚南泉斬貓更難。<br/>
<br/>
筆者弟子汪廣松在堂上 問一些本科生,如何解釋趙州的舉動。他不管南泉,只管趙州,足見他的著眼點與眾不同。當中有一學生說,這是諧音,脫履安頭,便是“鞋帽”,諧音“攜貓”。廣松將此事向我舉似,旁邊有一弟子說,南泉是唐代人,“攜”字在唐代是否念“鞋”音,要查一查韻書,一查《康熙字典》,“攜”字在《唐韻》念“戶圭切”,這便接近廣府話的讀音,不能說與“鞋”音相諧。<br/>
<br/>
不過,這學生的直覺,卻應該很合這重公案。將履作帽,分明是顛倒,趙州只是說南泉顛倒,更無別意。<br/>
<br/>
兩堂爭貓,根本不關貓的事,如果要提起來斬,應該提起兩堂的首座僧人,說雲:“道得即救取兩堂為首,道不得即斬卻也。”如今不斬滋事的人,卻斬無爭的貓,不是顛倒是甚麼。<br/>
<br/>
這樣平直來解此公案,可能有人會覺得沒有禪味,因為他們已習慣不用平常心來讀公案。筆者認為,南泉當日以為兩堂定有人能出來說幾句話,誰知都默然無語,南泉已經擺出斬貓的架勢,難以收回,唯有將貓斬卻,如果當時有人說南泉顛倒,他便可以哈哈一笑下台,赦卻貓兒一命。<br/>
<br/>
(談錫永《公案點密》)</t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禪宗千年“難關”《南泉斬貓》賞析 橋本雅邦 繪<br/>
<br/>
<br/>
“南泉斬貓”公案的由來:南泉和尚因東西堂爭貓兒,泉乃提起雲:「大眾道得即救,道不得即斬卻也!」眾無對,泉遂斬之。晚,趙州外歸,泉舉似州,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。泉雲:「子若在,即救得貓兒。」<br/>
<br/>
據載,普願座下東西兩堂的僧人爭要一隻貓,正好讓他看見,普願便對大家說:“說的出就救得這只貓,說不出就殺掉它。”大家無言以對,普願於是殺掉貓。趙州和尚從外面回來後,普願把經過說給他聽,趙州和尚聽了,脫下鞋子放在頭上就走了出去。普願說:“剛才若你在場,就救了貓兒。”<br/>
<br/>
禪意<br/>
趙州和尚把鞋放在頭頂,意為“本末倒置”,說的是為貓爭吵不休的和尚本末倒置了。<br/>
南泉普願禪師要說的是:修身說禪,得道成佛是僧人為之追求的重大目標;若為一隻貓兒的歸屬起紛爭,豈不是“道不得”?這些弟子們,沒人去關注自身追求,求小利而失大志,所以禪師提刀斬貓兒為兩段。而弟子從諗,恰這時回歸南泉寺,聽說禪師斬殺小貓時,不置一言,只是慢吞吞地脫下鞋子,頂在頭上,向禪師表達了眾僧奪貓糾紛之事是“本末倒置”。<br/>
<br/>
兩堂爭貓本屬迷執,見貓又欲得貓;南泉斬貓為當機妙用,啟迪學人;趙州以草鞋作貓兒,意在警醒學人,一切唯心造,貓兒本幻相,眾生之心惑亂,無中生有,執幻為實,帶來無盡煩惱。<br/>
<br/>
這個公案一千多年來 一直是人們評論的熱門話題,被稱作“難關”。歷來見仁見智,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。<br/>
<br/>
雪竇重顯禪師認為:<br/>
宋代雪竇重顯(980-1052),認為此舉是一項果斷措施。他說:<br/>
“兩堂俱是杜禪和,撥動煙塵莫奈何。<br/>
幸得南泉舉得令,一刀兩斷任偏頗。”<br/>
<br/>
南泉採取一刀兩斷的果斷措施 是必要的。東西兩堂的僧人 為貓兒的事發生了爭吵,盡是一些修行不到位的僧人。東堂說是東堂的貓,西堂說是西堂的貓,爭得喉嚨起火,禪堂起塵,相持不下。幸虧南泉依照佛法之令,揮起一刀,斬斷了爭執的對象。也許有人要說南泉犯了殺生戒,是中是正,是偏是頗,且由他說去好了,禪者的態度是“狂叫暴呼任他評,桃紅李白色自然”。<br/>
<br/>
<br/>
白隱慧鶴禪師認為:<br/>
白隱慧鶴(1683-?)對雪竇提出“一刀兩斷”的論點 提出了不同評唱。他說:“雪竇評‘南泉斬貓’說‘一刀兩斷任偏頗’,我先不問‘一刀兩斷’時貓怎麼樣?我只想說‘一刀一斷’時的貓是什麼樣的情形?”“一刀兩斷”是“殺人刀”(否定意識),“一刀一斷”是“活人劍”(肯定意識)。“一刀兩斷”是將貓真的殺死,“一刀一斷”是假殺的意識。“一刀一斷”時貓的情形怎樣呢?肯定是“不殺”。白隱不贊成南泉的做法,為什麼要執著“一刀兩斷”呢?他認為趙州的態度是對的,他頂履而走,不管什麼貓不貓,殺生不殺生。這才是“禪者的超脫”。<br/>
<br/>
元代行秀禪師觀點:<br/>
元代行秀(1166-1246)禪師撰寫的《從容庵錄》引用法秀禪師對“南泉斬貓”的評論:兩堂眾首因貓發生爭執,南泉也不解勸,更不批評他們,以本色道人,做本分事兒,提刀說“道得即不斬”。如果這時十方有情,一齊向南泉請求。或者當時有一個僧人,及時展開雙手,攔腰將南泉抱住,勸說南泉“和尚何必如此勞神”,縱然南泉要別行正令,敢保能救得貓兒不死。偏偏這一窟死老鼠(指兩堂眾首),關鍵時刻,一些兒氣息也沒有,南泉這時已經拉開斬貓的架式,展出的雙手也無法收回,盡令而言,真的將貓斬了。<br/>
<br/>
這位法秀 還引用兩位古人對這一公案的評論。一是遼代上人作的《鏡心錄》:指責南泉殺生造罪;二是文首作《無盡燈辯誤》:指責南泉應以手作虛砍勢,豈能真的一刀兩斷,鮮血淋迸,太殘忍了。法秀還風趣的說:“文公置重,公罪輕,南泉依舊在水牯牛隊裡搖頭擺尾呢!”<br/>
<br/>
契蓮尼師觀點:<br/>
清代契蓮尼師參究南泉斬貓公案很相契。一次,巨渤恆問她對此公案有何領會?她很快作偈呈給老師:<br/>
“斬貓機用誰能委?草履拿來費力多。<br/>
只向低頭舒一笑,任他伎倆又消磨。”<br/>
<br/>
評價趙州和尚“脫履置頭而去”是嘲笑陷於雞貓之爭的僧眾 是頭足倒置,只顧向外馳求,忘卻自己腳下事,不在學佛做人上下功夫,卻為爭貓奪狗的無謂細節爭論不休。<br/>
<br/>
浮奢子<br/>
浮奢子曰:“趙州頂履以象貓也,而南泉以為得道,是故道者貓也,得貓即得道。弟子所為者貓也,而欲從貓外求貓,道外求道,是以不得。若時有人挺身徑取其貓,不論其旨與南泉同異,貓必不死。”<br/>
<br/>
鈴木大拙<br/>
日本禪學者鈴木大拙說:“可憐的貓為什麼慘遭不幸呢?斬貓不是無宗教、無慈悲的行為麼?四大皆空的僧侶爭一隻貓幹什麼?趙州把鞋頂在頭上不是發傻嗎?此外,絕對否定與絕對肯定真是相互對立的麼?不,趙州和尚的行為都是十分認真、十分嚴肅的,只是不瞭解其中的奧妙,才會有上述疑問。禪不是一種教化,禪要把一切羈絆徹底拋卻”。<br/>
<br/>
張文良<br/>
當代張文良先生對這則公案 作過類似的評價。他說:“泉、諗師徒的所言所行,都不能以俗情塵見來理解,因為殺害一個無辜的生命,不僅對出家人是罪過,即便就世俗人而言,也未免太過殘忍了。但南泉此舉,自有深意在。僧眾為一隻貓起爭執,說明他們我執我慢心重,斬貓可使他們悚然有醒,認識到法不可執,我不可驕,一切無常”。<br/>
<br/>
<br/>
南泉和尚(普願法師)簡介<br/>
普願法師(公元748~834年),俗姓王,禪宗南嶽系懷讓禪師的二世弟子南泉普願,是馬祖道一的得意門生。他九歲時跪請父母同意他出家。投奔密縣大隗山大慈禪師學習禪道。他刻苦勤勉,守志不渝,從事勞作,手足出繭,長出凍瘡,也毫不顧惜,因此深得大師喜愛。<br/>
<br/>
大歷十二年,已經30歲的普願到嵩山會善寺受具足戒,看是研習《四分律疏》。然後游歷講筵,學習《楞伽經》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中觀論》,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等經籍。此後便投到江西洪州開元寺的馬祖道一學習禪法。當時道一弟子139人,其中不乏學業有成的高徒,如上首百丈懷海,道一親授袈裟的西堂智藏,“大明珠”大珠慧海,“弓箭手”石鞏慧藏。普願嶄露頭角,被道一稱為“獨超象外”。<br/>
<br/>
貞元十一年,普惠離開馬祖,掛錫池陽陽泉山,填塞谷地,砍伐樹林,建造佛寺,不離開南泉山長達30年。他所建寺院為“南泉禪寺”,自己則被稱為“南泉禪師”。<br/>
<br/>
太和初年(827),宣城(今安徽宣州市)廉使陸亙、原池陽太守都知道南泉禪師獨行世人,是四方法眼,遂與護軍彭城劉濟一起恭請他下山說法,師事禮拜。不逾兩年,僧侶奔赴門下達數百人之多。太和八年(834)示寂,享年87歲,僧臘58年。特別是創作一系列語錄(公案)以後,更是名震海內,被教內稱作是禪宗的“奇人奇事”。宋《高僧傳》收錄了他的傳記,《景德傳燈錄》、《碧岩錄》、《從容錄》、《無門關》、《五燈會元》、《葛藤錄》等各種禪宗典籍,都分別收錄了他的傳記和語錄。千百年來,其語錄至今仍為人們傳誦和研究,成為佛教禪宗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。<br/>
<br/>
橋本雅邦(1835~1908)明治時期的日本畫家。生於江戶。1847年從狩野雅信學畫。畫風穩健,固守傳統。1854任勝川私塾塾長。1882、1884年兩度在繪畫展獲獎而成名。受費農羅薩、岡倉天心召請,1887年東京美術學校成立後出任教授。1898年隨同岡倉天心辭職。後參與創立日本美術院,並成為核心人物之一。門生中有橫山大觀、菱田春草等人。其畫作吸收狩野派的傳統寫實法和西洋畫的焦點透視和明暗法,形成了折衷的新日本畫風格。作品有《秋景山水》、《瀟湘八景》等。<br/>
<br/>
《碧岩錄》載:<br/>
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兒,南泉見,遂提起雲:“道得即不斬。”眾無對。泉斬貓兒為兩段。第63則<br/>
<br/>
南泉復舉前話,問趙州,州便脫草鞋,於頭上戴出。南泉雲:“子若在,恰救得貓兒。”第64則<br/>
<br/>
南泉斬貓公案的主旨 在於顯示截斷有、無相對之執見。<br/>
東西兩堂爭論貓兒有否佛性,參《佛光》第3742頁。亦有將爭貓兒理解為爭奪貓兒者。《頌古》卷11汾陽昭頌:“兩堂上座未開盲,貓兒各有我須爭。”杜松柏《禪門開悟詩二百首》第292頁亦謂:“出家人應無貪愛執著,可是東堂西堂的和尚,卻為了一隻貓兒起了爭執。” 南泉提起貓兒,意在考驗學人中 有沒有見地透達者。<br/>
本則公案聞名於禪林,稱為難關,為天下禪僧廣泛討論。有人說提起貓兒處便是,有人說斬殺之處便是,皆不著邊際。南泉縱是不提起貓兒,也仍然可以把道理說得很透徹。南泉有定幹坤的眼,也有轉乾坤的機用。當南泉提起貓兒時,即使有人答對了,南泉也照樣會斬貓。《頌古》卷11廣德光頌:“南泉提起下刀誅,六臂修羅救得無?設使兩堂俱道得,也應流血滿街衢。”<br/>
<br/>
正令當行,十方坐斷。其實南泉的用意 並不在斬與不斬上。對本則公案,“若向情塵意見上討,則辜負南泉去。但向鋒劍刃上看,是有也得無也得,不有不無也得”圓悟語。<br/>
<br/>
如果向語句上 轉來轉去,就毫無關涉。因為南泉提起貓兒,並不是真的要人說出什麼話來,而是要教人各自領悟,各自受用。如果不這樣領悟,終究摸索不著。雪竇頌雲:<br/>
<br/>
兩堂俱是杜禪和,撥動煙塵不奈何。賴得南泉能舉令,一刀兩段任偏頗。<br/>
<br/>
“兩堂俱是杜禪和,撥動煙塵不奈何”,兩堂僧人爭論貓兒是否有佛性,都沉迷外相,沒有休歇之處,雖然論戰之時煙起塵囂,卻爭不出個結果,難以徹見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狀。《頌古》卷11白雲端頌:“可憐皮下皆無血,直得橫屍滿道途。”成枯木頌:“當機不薦眼如痴,豈辨鋒芒未露時。”楚安方頌:“南泉提起為諸人,自是諸人眼不親。”胡安國頌:“滿堂兔馬非龍象,大用堂堂總不知。”簡堂機頌:“青蛇提起血腥臊,幾個男兒有膽毛。直下血流猶未覺,舉頭還見鐵山高。”<br/>
<br/>
“賴得南泉能舉令,一刀兩段任偏頗。”兩句一轉,由對爭貓的批評轉向對斬貓的贊嘆上來,說幸有南泉能夠施行佛法正令,當機立斷地斬貓截疑,而不必在意別人批評他“偏頗”——如果有人認為他犯了殺戒,那只是偏頗的批評,任它去好了。南泉斬貓之舉確實令不少人震驚。佛教禁止殺生,認為殺生會落入果報,南泉卻毅然行之,因此有人認為南泉斬貓是不惜冒著落入果報的危險。<br/>
如綠雨蕉頌雲:“誓掃匈奴不顧身,三千貂錦喪胡塵。可憐無定河邊骨,猶是春閨夢裡人。”借用唐人陳陶《隴西行》,謂南泉為了祛除執迷,不顧落入果報的危險 而斬貓不顧身。眾僧一無開悟,死在句下喪胡塵。貓兒已死,如無定枯骨;公案流布後世,成為禪師們參悟的對象。南泉的用意,是揮動殺人刀,斬斷學人的相對念。“禪是一種首先要否定從差別進入平等——真空無相自己之法,但是,真正的否定必須是‘大死一番,再活現成’的真正肯定從平等又一次進入差別——真空妙有自己之道。”《一日一禪》第153頁正是在這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的當機妙用中,學人疑團粉碎,徹見本心:<br/>
“盡力提持只一刀,狸奴從此脫皮毛。血流滿地成狼藉,暗為春風染小桃。”《頌古》卷11無准范頌<br/>
<br/>
南泉斬貓的當天晚上,弟子趙州回來,南泉把白天的事復敘了一遍,問他如果在場會怎麼做。趙州一言不發,脫下草鞋頂在頭上走了出去,南泉說你如果當時在場便會救得貓兒。趙州參活句不參死句,顯發全機大用。趙州曾說:“我是法王,對各種佛法道理十分通達自在。”趙州的作略確實如天普蓋,似地普擎。南泉、趙州心意相投,機鋒相合。雪竇頌雲:<br/>
<br/>
公案圓來問趙州,長安城裡任閒游。草鞋頭戴無人會,歸到家山即便休。<br/>
<br/>
“公案圓來問趙州,長安城裡任閒游。”趙州是南泉的弟子,對南泉的意思瞭解得很透徹,一撥便轉。才聞舉著,剔起便行。師徒對答,在雪竇看來,就像師徒倆都在長安大道上閒逛,悠哉游哉,“得恁麼快活,得恁麼自在”。圓悟語。《頌古》卷11雪竇宗頌:“石裡藏金誰辨別,遊人但見蘚痕斑。卻被石人窺得破,鐵船載入洞庭山。”胡安國頌:“趙州牙如劍樹,南泉口似血盆。兩個無孔鐵槌,打就一合乾坤。”《從容錄》第9則天童頌:“此道未喪,知音可嘉。鑿山透海兮唯尊大禹,煉石補天兮獨賢女媧。”萬松評唱:“南泉如大禹鑿山透海,顯出神用。趙州如女媧煉石補天,圓卻話頭。”《無門關》第14則謂:“趙州若在,倒行此令。奪卻刀子,南泉乞命!”<br/>
<br/>
“草鞋頭戴無人會,歸到家山即便休。”趙州聽了南泉的話,頭戴草鞋走了出去,這件事貌似平常,但只有見性之人方能知能證。“趙州認為‘死而後生就是禪道’,是無分別智、無心的即刻活動。於是乎,禪師的殺人刀就一變而為活人劍”,“但是,對此公案禪界另有解釋,如平田精耕即視之為‘異類中行’的公案。……所謂的‘異類中行’,就是菩薩為了普度眾生,於是自身進入畜生道,行佛法而應現在畜生身上。山田無文老師提倡這一則,說:‘把經常踩在腳底下的東西放在頭頂上罷了。但是那種經常踩在腳底下的東西,等於是備受虐待的東西;把這種沾滿泥巴的髒東西放在頭頂上,這卻是宗教者之本質——“跪地叩拜”之精神——的坦率表現。這種精神,無非就是後來所吐露的“度驢度馬”的“石橋”心境。’”《一日一禪》第154~155頁師徒兩人的對答如同在長安大道上閒游,固然從容自如,但回到故鄉更為重要。因為長安雖樂,不可久居。途路雖好,不如歸家。雪竇認為,趙州安履頭上,是歸家見性之舉。眾人妄生爭執,無異本末倒置。趙州將顛倒的世界再顛倒過來,也就將南泉的殺人刀變成了活人劍。滿眼的煙塵於是乎蕩然無存,晴天麗日遂皎然現前。</t>
<br/>
<br/>
“南泉斬貓”公案的由來:南泉和尚因東西堂爭貓兒,泉乃提起雲:「大眾道得即救,道不得即斬卻也!」眾無對,泉遂斬之。晚,趙州外歸,泉舉似州,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。泉雲:「子若在,即救得貓兒。」<br/>
<br/>
據載,普願座下東西兩堂的僧人爭要一隻貓,正好讓他看見,普願便對大家說:“說的出就救得這只貓,說不出就殺掉它。”大家無言以對,普願於是殺掉貓。趙州和尚從外面回來後,普願把經過說給他聽,趙州和尚聽了,脫下鞋子放在頭上就走了出去。普願說:“剛才若你在場,就救了貓兒。”<br/>
<br/>
禪意<br/>
趙州和尚把鞋放在頭頂,意為“本末倒置”,說的是為貓爭吵不休的和尚本末倒置了。<br/>
南泉普願禪師要說的是:修身說禪,得道成佛是僧人為之追求的重大目標;若為一隻貓兒的歸屬起紛爭,豈不是“道不得”?這些弟子們,沒人去關注自身追求,求小利而失大志,所以禪師提刀斬貓兒為兩段。而弟子從諗,恰這時回歸南泉寺,聽說禪師斬殺小貓時,不置一言,只是慢吞吞地脫下鞋子,頂在頭上,向禪師表達了眾僧奪貓糾紛之事是“本末倒置”。<br/>
<br/>
兩堂爭貓本屬迷執,見貓又欲得貓;南泉斬貓為當機妙用,啟迪學人;趙州以草鞋作貓兒,意在警醒學人,一切唯心造,貓兒本幻相,眾生之心惑亂,無中生有,執幻為實,帶來無盡煩惱。<br/>
<br/>
這個公案一千多年來 一直是人們評論的熱門話題,被稱作“難關”。歷來見仁見智,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。<br/>
<br/>
雪竇重顯禪師認為:<br/>
宋代雪竇重顯(980-1052),認為此舉是一項果斷措施。他說:<br/>
“兩堂俱是杜禪和,撥動煙塵莫奈何。<br/>
幸得南泉舉得令,一刀兩斷任偏頗。”<br/>
<br/>
南泉採取一刀兩斷的果斷措施 是必要的。東西兩堂的僧人 為貓兒的事發生了爭吵,盡是一些修行不到位的僧人。東堂說是東堂的貓,西堂說是西堂的貓,爭得喉嚨起火,禪堂起塵,相持不下。幸虧南泉依照佛法之令,揮起一刀,斬斷了爭執的對象。也許有人要說南泉犯了殺生戒,是中是正,是偏是頗,且由他說去好了,禪者的態度是“狂叫暴呼任他評,桃紅李白色自然”。<br/>
<br/>
<br/>
白隱慧鶴禪師認為:<br/>
白隱慧鶴(1683-?)對雪竇提出“一刀兩斷”的論點 提出了不同評唱。他說:“雪竇評‘南泉斬貓’說‘一刀兩斷任偏頗’,我先不問‘一刀兩斷’時貓怎麼樣?我只想說‘一刀一斷’時的貓是什麼樣的情形?”“一刀兩斷”是“殺人刀”(否定意識),“一刀一斷”是“活人劍”(肯定意識)。“一刀兩斷”是將貓真的殺死,“一刀一斷”是假殺的意識。“一刀一斷”時貓的情形怎樣呢?肯定是“不殺”。白隱不贊成南泉的做法,為什麼要執著“一刀兩斷”呢?他認為趙州的態度是對的,他頂履而走,不管什麼貓不貓,殺生不殺生。這才是“禪者的超脫”。<br/>
<br/>
元代行秀禪師觀點:<br/>
元代行秀(1166-1246)禪師撰寫的《從容庵錄》引用法秀禪師對“南泉斬貓”的評論:兩堂眾首因貓發生爭執,南泉也不解勸,更不批評他們,以本色道人,做本分事兒,提刀說“道得即不斬”。如果這時十方有情,一齊向南泉請求。或者當時有一個僧人,及時展開雙手,攔腰將南泉抱住,勸說南泉“和尚何必如此勞神”,縱然南泉要別行正令,敢保能救得貓兒不死。偏偏這一窟死老鼠(指兩堂眾首),關鍵時刻,一些兒氣息也沒有,南泉這時已經拉開斬貓的架式,展出的雙手也無法收回,盡令而言,真的將貓斬了。<br/>
<br/>
這位法秀 還引用兩位古人對這一公案的評論。一是遼代上人作的《鏡心錄》:指責南泉殺生造罪;二是文首作《無盡燈辯誤》:指責南泉應以手作虛砍勢,豈能真的一刀兩斷,鮮血淋迸,太殘忍了。法秀還風趣的說:“文公置重,公罪輕,南泉依舊在水牯牛隊裡搖頭擺尾呢!”<br/>
<br/>
契蓮尼師觀點:<br/>
清代契蓮尼師參究南泉斬貓公案很相契。一次,巨渤恆問她對此公案有何領會?她很快作偈呈給老師:<br/>
“斬貓機用誰能委?草履拿來費力多。<br/>
只向低頭舒一笑,任他伎倆又消磨。”<br/>
<br/>
評價趙州和尚“脫履置頭而去”是嘲笑陷於雞貓之爭的僧眾 是頭足倒置,只顧向外馳求,忘卻自己腳下事,不在學佛做人上下功夫,卻為爭貓奪狗的無謂細節爭論不休。<br/>
<br/>
浮奢子<br/>
浮奢子曰:“趙州頂履以象貓也,而南泉以為得道,是故道者貓也,得貓即得道。弟子所為者貓也,而欲從貓外求貓,道外求道,是以不得。若時有人挺身徑取其貓,不論其旨與南泉同異,貓必不死。”<br/>
<br/>
鈴木大拙<br/>
日本禪學者鈴木大拙說:“可憐的貓為什麼慘遭不幸呢?斬貓不是無宗教、無慈悲的行為麼?四大皆空的僧侶爭一隻貓幹什麼?趙州把鞋頂在頭上不是發傻嗎?此外,絕對否定與絕對肯定真是相互對立的麼?不,趙州和尚的行為都是十分認真、十分嚴肅的,只是不瞭解其中的奧妙,才會有上述疑問。禪不是一種教化,禪要把一切羈絆徹底拋卻”。<br/>
<br/>
張文良<br/>
當代張文良先生對這則公案 作過類似的評價。他說:“泉、諗師徒的所言所行,都不能以俗情塵見來理解,因為殺害一個無辜的生命,不僅對出家人是罪過,即便就世俗人而言,也未免太過殘忍了。但南泉此舉,自有深意在。僧眾為一隻貓起爭執,說明他們我執我慢心重,斬貓可使他們悚然有醒,認識到法不可執,我不可驕,一切無常”。<br/>
<br/>
<br/>
南泉和尚(普願法師)簡介<br/>
普願法師(公元748~834年),俗姓王,禪宗南嶽系懷讓禪師的二世弟子南泉普願,是馬祖道一的得意門生。他九歲時跪請父母同意他出家。投奔密縣大隗山大慈禪師學習禪道。他刻苦勤勉,守志不渝,從事勞作,手足出繭,長出凍瘡,也毫不顧惜,因此深得大師喜愛。<br/>
<br/>
大歷十二年,已經30歲的普願到嵩山會善寺受具足戒,看是研習《四分律疏》。然後游歷講筵,學習《楞伽經》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中觀論》,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等經籍。此後便投到江西洪州開元寺的馬祖道一學習禪法。當時道一弟子139人,其中不乏學業有成的高徒,如上首百丈懷海,道一親授袈裟的西堂智藏,“大明珠”大珠慧海,“弓箭手”石鞏慧藏。普願嶄露頭角,被道一稱為“獨超象外”。<br/>
<br/>
貞元十一年,普惠離開馬祖,掛錫池陽陽泉山,填塞谷地,砍伐樹林,建造佛寺,不離開南泉山長達30年。他所建寺院為“南泉禪寺”,自己則被稱為“南泉禪師”。<br/>
<br/>
太和初年(827),宣城(今安徽宣州市)廉使陸亙、原池陽太守都知道南泉禪師獨行世人,是四方法眼,遂與護軍彭城劉濟一起恭請他下山說法,師事禮拜。不逾兩年,僧侶奔赴門下達數百人之多。太和八年(834)示寂,享年87歲,僧臘58年。特別是創作一系列語錄(公案)以後,更是名震海內,被教內稱作是禪宗的“奇人奇事”。宋《高僧傳》收錄了他的傳記,《景德傳燈錄》、《碧岩錄》、《從容錄》、《無門關》、《五燈會元》、《葛藤錄》等各種禪宗典籍,都分別收錄了他的傳記和語錄。千百年來,其語錄至今仍為人們傳誦和研究,成為佛教禪宗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。<br/>
<br/>
橋本雅邦(1835~1908)明治時期的日本畫家。生於江戶。1847年從狩野雅信學畫。畫風穩健,固守傳統。1854任勝川私塾塾長。1882、1884年兩度在繪畫展獲獎而成名。受費農羅薩、岡倉天心召請,1887年東京美術學校成立後出任教授。1898年隨同岡倉天心辭職。後參與創立日本美術院,並成為核心人物之一。門生中有橫山大觀、菱田春草等人。其畫作吸收狩野派的傳統寫實法和西洋畫的焦點透視和明暗法,形成了折衷的新日本畫風格。作品有《秋景山水》、《瀟湘八景》等。<br/>
<br/>
《碧岩錄》載:<br/>
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兒,南泉見,遂提起雲:“道得即不斬。”眾無對。泉斬貓兒為兩段。第63則<br/>
<br/>
南泉復舉前話,問趙州,州便脫草鞋,於頭上戴出。南泉雲:“子若在,恰救得貓兒。”第64則<br/>
<br/>
南泉斬貓公案的主旨 在於顯示截斷有、無相對之執見。<br/>
東西兩堂爭論貓兒有否佛性,參《佛光》第3742頁。亦有將爭貓兒理解為爭奪貓兒者。《頌古》卷11汾陽昭頌:“兩堂上座未開盲,貓兒各有我須爭。”杜松柏《禪門開悟詩二百首》第292頁亦謂:“出家人應無貪愛執著,可是東堂西堂的和尚,卻為了一隻貓兒起了爭執。” 南泉提起貓兒,意在考驗學人中 有沒有見地透達者。<br/>
本則公案聞名於禪林,稱為難關,為天下禪僧廣泛討論。有人說提起貓兒處便是,有人說斬殺之處便是,皆不著邊際。南泉縱是不提起貓兒,也仍然可以把道理說得很透徹。南泉有定幹坤的眼,也有轉乾坤的機用。當南泉提起貓兒時,即使有人答對了,南泉也照樣會斬貓。《頌古》卷11廣德光頌:“南泉提起下刀誅,六臂修羅救得無?設使兩堂俱道得,也應流血滿街衢。”<br/>
<br/>
正令當行,十方坐斷。其實南泉的用意 並不在斬與不斬上。對本則公案,“若向情塵意見上討,則辜負南泉去。但向鋒劍刃上看,是有也得無也得,不有不無也得”圓悟語。<br/>
<br/>
如果向語句上 轉來轉去,就毫無關涉。因為南泉提起貓兒,並不是真的要人說出什麼話來,而是要教人各自領悟,各自受用。如果不這樣領悟,終究摸索不著。雪竇頌雲:<br/>
<br/>
兩堂俱是杜禪和,撥動煙塵不奈何。賴得南泉能舉令,一刀兩段任偏頗。<br/>
<br/>
“兩堂俱是杜禪和,撥動煙塵不奈何”,兩堂僧人爭論貓兒是否有佛性,都沉迷外相,沒有休歇之處,雖然論戰之時煙起塵囂,卻爭不出個結果,難以徹見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狀。《頌古》卷11白雲端頌:“可憐皮下皆無血,直得橫屍滿道途。”成枯木頌:“當機不薦眼如痴,豈辨鋒芒未露時。”楚安方頌:“南泉提起為諸人,自是諸人眼不親。”胡安國頌:“滿堂兔馬非龍象,大用堂堂總不知。”簡堂機頌:“青蛇提起血腥臊,幾個男兒有膽毛。直下血流猶未覺,舉頭還見鐵山高。”<br/>
<br/>
“賴得南泉能舉令,一刀兩段任偏頗。”兩句一轉,由對爭貓的批評轉向對斬貓的贊嘆上來,說幸有南泉能夠施行佛法正令,當機立斷地斬貓截疑,而不必在意別人批評他“偏頗”——如果有人認為他犯了殺戒,那只是偏頗的批評,任它去好了。南泉斬貓之舉確實令不少人震驚。佛教禁止殺生,認為殺生會落入果報,南泉卻毅然行之,因此有人認為南泉斬貓是不惜冒著落入果報的危險。<br/>
如綠雨蕉頌雲:“誓掃匈奴不顧身,三千貂錦喪胡塵。可憐無定河邊骨,猶是春閨夢裡人。”借用唐人陳陶《隴西行》,謂南泉為了祛除執迷,不顧落入果報的危險 而斬貓不顧身。眾僧一無開悟,死在句下喪胡塵。貓兒已死,如無定枯骨;公案流布後世,成為禪師們參悟的對象。南泉的用意,是揮動殺人刀,斬斷學人的相對念。“禪是一種首先要否定從差別進入平等——真空無相自己之法,但是,真正的否定必須是‘大死一番,再活現成’的真正肯定從平等又一次進入差別——真空妙有自己之道。”《一日一禪》第153頁正是在這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的當機妙用中,學人疑團粉碎,徹見本心:<br/>
“盡力提持只一刀,狸奴從此脫皮毛。血流滿地成狼藉,暗為春風染小桃。”《頌古》卷11無准范頌<br/>
<br/>
南泉斬貓的當天晚上,弟子趙州回來,南泉把白天的事復敘了一遍,問他如果在場會怎麼做。趙州一言不發,脫下草鞋頂在頭上走了出去,南泉說你如果當時在場便會救得貓兒。趙州參活句不參死句,顯發全機大用。趙州曾說:“我是法王,對各種佛法道理十分通達自在。”趙州的作略確實如天普蓋,似地普擎。南泉、趙州心意相投,機鋒相合。雪竇頌雲:<br/>
<br/>
公案圓來問趙州,長安城裡任閒游。草鞋頭戴無人會,歸到家山即便休。<br/>
<br/>
“公案圓來問趙州,長安城裡任閒游。”趙州是南泉的弟子,對南泉的意思瞭解得很透徹,一撥便轉。才聞舉著,剔起便行。師徒對答,在雪竇看來,就像師徒倆都在長安大道上閒逛,悠哉游哉,“得恁麼快活,得恁麼自在”。圓悟語。《頌古》卷11雪竇宗頌:“石裡藏金誰辨別,遊人但見蘚痕斑。卻被石人窺得破,鐵船載入洞庭山。”胡安國頌:“趙州牙如劍樹,南泉口似血盆。兩個無孔鐵槌,打就一合乾坤。”《從容錄》第9則天童頌:“此道未喪,知音可嘉。鑿山透海兮唯尊大禹,煉石補天兮獨賢女媧。”萬松評唱:“南泉如大禹鑿山透海,顯出神用。趙州如女媧煉石補天,圓卻話頭。”《無門關》第14則謂:“趙州若在,倒行此令。奪卻刀子,南泉乞命!”<br/>
<br/>
“草鞋頭戴無人會,歸到家山即便休。”趙州聽了南泉的話,頭戴草鞋走了出去,這件事貌似平常,但只有見性之人方能知能證。“趙州認為‘死而後生就是禪道’,是無分別智、無心的即刻活動。於是乎,禪師的殺人刀就一變而為活人劍”,“但是,對此公案禪界另有解釋,如平田精耕即視之為‘異類中行’的公案。……所謂的‘異類中行’,就是菩薩為了普度眾生,於是自身進入畜生道,行佛法而應現在畜生身上。山田無文老師提倡這一則,說:‘把經常踩在腳底下的東西放在頭頂上罷了。但是那種經常踩在腳底下的東西,等於是備受虐待的東西;把這種沾滿泥巴的髒東西放在頭頂上,這卻是宗教者之本質——“跪地叩拜”之精神——的坦率表現。這種精神,無非就是後來所吐露的“度驢度馬”的“石橋”心境。’”《一日一禪》第154~155頁師徒兩人的對答如同在長安大道上閒游,固然從容自如,但回到故鄉更為重要。因為長安雖樂,不可久居。途路雖好,不如歸家。雪竇認為,趙州安履頭上,是歸家見性之舉。眾人妄生爭執,無異本末倒置。趙州將顛倒的世界再顛倒過來,也就將南泉的殺人刀變成了活人劍。滿眼的煙塵於是乎蕩然無存,晴天麗日遂皎然現前。</t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溈仰宗的仰山慧寂禪師 在溈山當‘知客’時,臨濟祖師來訪,仰山就用法眼 觀察到這種現象,對臨濟祖師嘆為觀止。所以,如今的宗門後人,不管得法不得法,都得算是‘臨濟宗’的法脈,都得姓他‘臨濟宗’。<br/>
<br/>
宋代以後的禪師,對大多數參禪人,一句不了,即改為讓他自己 去參一句話頭了。既然一言不了,疑著真理不信——且參去,做功夫去!——唸佛是誰?來問是誰?拖死屍的是誰?父母未生是誰?卻不想,參話頭之法 被後人歪曲成參禪的定則,反而淹沒了真傳直指。<br/>
<br/>
唐代的仰山禪師,和臨濟祖師同時代。仰山禪師是禪宗歷史上 第一個提出‘祖師禪’和‘如來禪’差別的人(在香嚴悟道公案裡)。他還在另一則公案裡,形象地把二者 比作‘真金鋪’和‘雜貨鋪’的差別。<br/>
<br/>
仰山禪師說過:“石頭那裡是真金鋪,我這裡是雜貨鋪,要真金也給你,要鼠糞也給你。”只因一言便了的,萬中無一二。所以,真金鋪被迫改成雜貨鋪。<br/>
仰山開了個頭,被他後代禪師學走了,卻仍用‘正法眼藏’的金字招牌。卻想不到幾百上千年後,大眾在此真金鋪裡,只見鼠糞不見真金,把鼠糞當真金,卻把真金當鼠糞。<br/>
<br/>
只有臨濟那老漢,堅持辦正宗的真金鋪,不肯摻哪怕一丁半點的鼠糞。若不是這臨濟老漢,正法眼藏被後代瞎驢傳人滅矣!<br/>
所以,現在宗門,不管有沒有得真傳,都得姓他‘臨濟宗’,都得算是臨濟兒孫。<br/>
仰山禪師的‘真金鋪’被迫改成‘雜貨鋪’。趙州禪師何嘗沒有如此感慨?<br/>
看趙州語錄:<br/>
來僧說:“什麼趙州橋,我看卻是獨木橋”。<br/>
趙州說:“雖是獨木橋,個個度人”。<br/>
來僧:“那趙州橋幹什麼用地?”<br/>
趙州說:“度驢度馬。”<br/>
<br/>
仰山雲:<br/>
“若是上根之士,一聞千悟,得大總持。”(這倒是真金鋪裡的,接著說,)<br/>
“中下根器,若不安禪靜慮,到這裡總須茫然。”(這老漢倒是靈活得緊,卻會看人下菜碟,一轉眼就又賣雜貨鋪裡的。)<br/>
<br/>
《楞嚴經》裡,釋迦老子雲:“如我按指,海印放光。”(這是真金鋪裡的,接著說,)“汝暫舉心,塵勞先起。”(這老漢倒是靈活得緊,卻會看人下菜碟,一轉眼就又賣雜貨鋪裡的。)<br/>
<br/>
難怪楞嚴經這裡,引出“釋迦老子好與三十棒”的公案:<br/>
潭州東明遷禪師,乃真如喆公之嗣,天資雅淡,知見甚高,晚年逸居溈山真如庵。有志於道者,多往親炙之。<br/>
一日,閱《楞嚴經》。至“如我按指,海印發光”。<br/>
有僧侍傍,指以問曰:“此處佛意如何?”<br/>
遷曰:“釋迦老子好與三十棒”。<br/>
僧曰:“何故?”<br/>
遷曰:“用按指作甚麼?”<br/>
僧又曰:“‘汝暫舉心,塵勞先起。’又作麼生?”<br/>
遷曰:“亦是海印發光”。<br/>
僧當下欣然曰:“許多時蹉過,今日方得受用也。”<br/>
<br/>
忠道者住山時,遷尚無恙,相得歡甚,然距今未久,叢林幾不聞名矣。<br/>
觀其言論若此,則意氣高閒之韻,可想見也。<br/>
——羅湖野錄(2卷)〖 宋 曉瑩集 〗</t>
<br/>
宋代以後的禪師,對大多數參禪人,一句不了,即改為讓他自己 去參一句話頭了。既然一言不了,疑著真理不信——且參去,做功夫去!——唸佛是誰?來問是誰?拖死屍的是誰?父母未生是誰?卻不想,參話頭之法 被後人歪曲成參禪的定則,反而淹沒了真傳直指。<br/>
<br/>
唐代的仰山禪師,和臨濟祖師同時代。仰山禪師是禪宗歷史上 第一個提出‘祖師禪’和‘如來禪’差別的人(在香嚴悟道公案裡)。他還在另一則公案裡,形象地把二者 比作‘真金鋪’和‘雜貨鋪’的差別。<br/>
<br/>
仰山禪師說過:“石頭那裡是真金鋪,我這裡是雜貨鋪,要真金也給你,要鼠糞也給你。”只因一言便了的,萬中無一二。所以,真金鋪被迫改成雜貨鋪。<br/>
仰山開了個頭,被他後代禪師學走了,卻仍用‘正法眼藏’的金字招牌。卻想不到幾百上千年後,大眾在此真金鋪裡,只見鼠糞不見真金,把鼠糞當真金,卻把真金當鼠糞。<br/>
<br/>
只有臨濟那老漢,堅持辦正宗的真金鋪,不肯摻哪怕一丁半點的鼠糞。若不是這臨濟老漢,正法眼藏被後代瞎驢傳人滅矣!<br/>
所以,現在宗門,不管有沒有得真傳,都得姓他‘臨濟宗’,都得算是臨濟兒孫。<br/>
仰山禪師的‘真金鋪’被迫改成‘雜貨鋪’。趙州禪師何嘗沒有如此感慨?<br/>
看趙州語錄:<br/>
來僧說:“什麼趙州橋,我看卻是獨木橋”。<br/>
趙州說:“雖是獨木橋,個個度人”。<br/>
來僧:“那趙州橋幹什麼用地?”<br/>
趙州說:“度驢度馬。”<br/>
<br/>
仰山雲:<br/>
“若是上根之士,一聞千悟,得大總持。”(這倒是真金鋪裡的,接著說,)<br/>
“中下根器,若不安禪靜慮,到這裡總須茫然。”(這老漢倒是靈活得緊,卻會看人下菜碟,一轉眼就又賣雜貨鋪裡的。)<br/>
<br/>
《楞嚴經》裡,釋迦老子雲:“如我按指,海印放光。”(這是真金鋪裡的,接著說,)“汝暫舉心,塵勞先起。”(這老漢倒是靈活得緊,卻會看人下菜碟,一轉眼就又賣雜貨鋪裡的。)<br/>
<br/>
難怪楞嚴經這裡,引出“釋迦老子好與三十棒”的公案:<br/>
潭州東明遷禪師,乃真如喆公之嗣,天資雅淡,知見甚高,晚年逸居溈山真如庵。有志於道者,多往親炙之。<br/>
一日,閱《楞嚴經》。至“如我按指,海印發光”。<br/>
有僧侍傍,指以問曰:“此處佛意如何?”<br/>
遷曰:“釋迦老子好與三十棒”。<br/>
僧曰:“何故?”<br/>
遷曰:“用按指作甚麼?”<br/>
僧又曰:“‘汝暫舉心,塵勞先起。’又作麼生?”<br/>
遷曰:“亦是海印發光”。<br/>
僧當下欣然曰:“許多時蹉過,今日方得受用也。”<br/>
<br/>
忠道者住山時,遷尚無恙,相得歡甚,然距今未久,叢林幾不聞名矣。<br/>
觀其言論若此,則意氣高閒之韻,可想見也。<br/>
——羅湖野錄(2卷)〖 宋 曉瑩集 〗</t>
-
- 文章: 4868
- 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Re: 公案很難懂
<t>【公案隨評】:達摩見梁武帝<br/>
<br/>
這是禪宗最著名的公案。《五燈會元 卷一》有載,又被圓悟克勤禪師錄於《碧岩錄》第一則:梁武帝問達摩。<br/>
達磨(東土禪宗初祖)初見武帝(南朝梁武帝)。<br/>
帝問:“朕起寺度僧,有何功德?”<br/>
磨雲:“實無功德”。<br/>
【評註:梁武帝問達摩祖師:“我造寺安僧無數,有什麼功德?”(杜牧詩句單道梁皇大興佛剎盛況: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台煙雨中?)達摩說:“實無功德。” 一句三玄要,凡聖同聽,領略的都對,只是層次不同。】<br/>
帝問:“如何是聖諦第一義?”<br/>
摩雲:“廓然無聖。”<br/>
【評註:廓然者,一切現前。無者,本無一物,無心無境。斯為聖。可惜深武帝只解了個沒有聖。當面錯過。】<br/>
帝曰:“對朕者誰?”<br/>
摩雲:“不識。”<br/>
帝不契,達摩遂渡江至魏。<br/>
【註:不識。誰不識?不識准?一體才是最親切的。(佛是菩提,菩提是覺。誰覺?覺准?連覺,一體才是最親切的。)又是一句三玄要。可惜梁武帝只解了個不認識,又當面錯過。心裡反倒怨達摩賣關子,答非所問。達摩祖師就離開了南朝,渡江去了北朝。】<br/>
帝後舉問志公(寶志公)。<br/>
志公雲:“陛下還識此人否?”<br/>
帝雲:“不識。”<br/>
志公雲:“此是觀音大士。傳佛心印”。<br/>
【註:梁武帝對 寶志公說了此事,寶志公說:“陛下不識,此人是觀世音菩薩,傳佛心印。”】<br/>
帝悔,遂遣使者去請。<br/>
志雲:“莫道陛下發使去取,闔國人去,他亦不回。”<br/>
【評註:梁武帝忙要派使者去請。寶志公這是說:“就是派全國人去請他,他也不來這裡了。”達摩傳佛心印,此門只度有緣上上根修行人。中下根修行人道緣不契,又因自以為有功德起增上慢,聽了徒造謗真人真法重罪,所以不在他這裡。他到北朝少林寺後山達摩洞面壁十年,專等二祖慧可一人!<br/>
<br/>
(梁武帝輕視真佛,消福報不小。不久業障現前,遭侯景叛亂,把梁武帝囚禁、餓死在台城。)】</t>
<br/>
這是禪宗最著名的公案。《五燈會元 卷一》有載,又被圓悟克勤禪師錄於《碧岩錄》第一則:梁武帝問達摩。<br/>
達磨(東土禪宗初祖)初見武帝(南朝梁武帝)。<br/>
帝問:“朕起寺度僧,有何功德?”<br/>
磨雲:“實無功德”。<br/>
【評註:梁武帝問達摩祖師:“我造寺安僧無數,有什麼功德?”(杜牧詩句單道梁皇大興佛剎盛況: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台煙雨中?)達摩說:“實無功德。” 一句三玄要,凡聖同聽,領略的都對,只是層次不同。】<br/>
帝問:“如何是聖諦第一義?”<br/>
摩雲:“廓然無聖。”<br/>
【評註:廓然者,一切現前。無者,本無一物,無心無境。斯為聖。可惜深武帝只解了個沒有聖。當面錯過。】<br/>
帝曰:“對朕者誰?”<br/>
摩雲:“不識。”<br/>
帝不契,達摩遂渡江至魏。<br/>
【註:不識。誰不識?不識准?一體才是最親切的。(佛是菩提,菩提是覺。誰覺?覺准?連覺,一體才是最親切的。)又是一句三玄要。可惜梁武帝只解了個不認識,又當面錯過。心裡反倒怨達摩賣關子,答非所問。達摩祖師就離開了南朝,渡江去了北朝。】<br/>
帝後舉問志公(寶志公)。<br/>
志公雲:“陛下還識此人否?”<br/>
帝雲:“不識。”<br/>
志公雲:“此是觀音大士。傳佛心印”。<br/>
【註:梁武帝對 寶志公說了此事,寶志公說:“陛下不識,此人是觀世音菩薩,傳佛心印。”】<br/>
帝悔,遂遣使者去請。<br/>
志雲:“莫道陛下發使去取,闔國人去,他亦不回。”<br/>
【評註:梁武帝忙要派使者去請。寶志公這是說:“就是派全國人去請他,他也不來這裡了。”達摩傳佛心印,此門只度有緣上上根修行人。中下根修行人道緣不契,又因自以為有功德起增上慢,聽了徒造謗真人真法重罪,所以不在他這裡。他到北朝少林寺後山達摩洞面壁十年,專等二祖慧可一人!<br/>
<br/>
(梁武帝輕視真佛,消福報不小。不久業障現前,遭侯景叛亂,把梁武帝囚禁、餓死在台城。)】</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