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ewest Posts
    Top Active Users
    Newest Users

公案很難懂

新老怪
文章: 4868
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
Re: 公案很難懂

#471

文章 新老怪 »

<t>回复“問道者”師兄論往生淨土 <br/>
<br/>
問道者師兄:<br/>
說助念了好長時間,神識才肯往生淨土世界。我聽了好笑。人既然色身已去,神識不走,貪戀這個舊世身體,雖有眾生助今,是助其行,並非往生淨土了。要知所謂淨土 實指自性、如來藏。佛陀應世說法,說有西方世界 是名淨土,而實淨土不在西方 而在人心之中的自性中。如不見自性,而妄說死後 能往生淨土,實是曲解如來真義。<br/>
對眾生講法當有所指、所盼、所引、所歸,以引眾生髮心求之。求到者 當自知佛說淨土實指自性如來虛空藏.;求不到者 妄指西方。佛眼中,是一不是二。對立都沒有了,那來東西之分,西方世界 和東方世界之說。<br/>
這也就是為什麼 世上雖有大德出世 傳佛法門,引眾生求法向佛,然求者眾,成者少。只因眾生向外求者多,向內求者少。要知佛在心中 不在心外。故“心無掛礙自清淨,方知神聖不神聖,如來境中有真義,萬法如理求心中。”<br/>
虛空藏 如來法界 是萬佛之母之根。證不到此處,所謂成佛,妄然也!<br/>
<br/>
法無:<br/>
果然曲解 如來真義!論壇中師兄們 大有一向專修淨土者,雖歸元性無二,然方便有多門,現今之執著參禪 而看不起淨土人 我敢說你 絕對沒有真實參究過,而死執淨土 誹謗參禪者 你絕對也沒有真實念佛得力,<br/>
諸位若是各於法門中 真實做工夫,真是到了徹底拔根窮源處,你就會知道 實則知兩條道路原來不差毫釐也!<br/>
然若言淨土 實指自性如來藏,佛眼中 是一不是二 那來東西之分,亦無西方世界 和東方世界之說 亦是無風起浪也!何故?<br/>
說個佛陀自性 早巳涉途,道個如來法界 更是郎當不少,既然西方 過此娑婆十萬億剎者無實,七寶蓮花 種種莊嚴者 豈能有虛?大德,才著惟心,翻成垢穢,離此二邊 如何是西方淨土?<br/>
雖宗門中曰:但悟自佛便可,何必外求他佛?然根有利鈍,力有勤惰,參禪念佛,亦復如是</t>
新老怪
文章: 4868
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
Re: 公案很難懂

#472

文章 新老怪 »

<t>宗門見地----與學法華師兄2 <br/>
<br/>
IP<br/>
法無師兄 唯依佛說。餘皆不論。南無釋迦牟尼佛<br/>
<br/>
IP<br/>
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不知你依哪一尊佛?<br/>
<br/>
IP<br/>
你說無差別,是意不然。佛是不生不滅,常樂我淨。我是輪轉六道,生老病死。佛無量劫以來就成了佛。我現在還是無明凡夫。佛是無上正等正覺<br/>
我看你小子 是拿著俗諦《教》來辯真諦《宗》!沒有教,就沒有宗。難道釋迦如來就只度了迦葉一人?千二百大阿羅漢都聽不懂,世尊白講49年不說。我等在這 不是胡鬧麼?南無阿彌陀佛<br/>
<br/>
IP<br/>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三藏中王,乃如來初成正覺,於華藏世界 為海會之眾 說生佛不二、一真法界之理事圓融、一乘圓頓之妙理。華藏海眾皆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四十一階位法身大士,會中雖有捨利弗等 二乘阿羅漢、辟支佛,終不見 如來勝妙法身,不聞一乘圓頓妙理。你說釋迦如來 渡了幾人?<br/>
<br/>
IP<br/>
不要把窮乞丐 做轉輪聖王想<br/>
<br/>
IP<br/>
汝不識我語<br/>
<br/>
老弟只是一念心 向指頭上生見解,根境法中論虛實,自輕重聖,塞卻言路,總言我是凡夫他是聖人,問時 說盡阿諛奉承之詞,自貶 為糞掃貧兒,大丈夫漢 不作丈夫氣息,自家屋里之物總不肯信,只會向外尋覓。四十九年無言說,立的三藏十二部佛法 又令無數千百代兒孫 被這些閒繩索絆倒,多少劫未得頭出。似這等無上菩提,明心見性 又有多少錯認底!咄!<br/>
莫將佛說為究竟,何故?<br/>
正是我見猶如廁孔,你不見一天下菩薩羅漢 盡是枷鎖縛人的葛藤漢!只為眾生不敢承擔,<br/>
所以文殊仗劍 殺於瞿曇,鴦掘持刀 害於釋氏。諸師兄,莫道有佛有法,實在是無佛可得,乃至三乘十二部 圓頓教跡,也只是方便藥病相治,並無實法。有的皆是相貌而已!<br/>
大有一般文字禪客 便向裡用功不少,以期指望一具臭骨頭 修成無上菩提,動輒擬求出世之法,錯了也 兄弟!<br/>
人若求佛,是人離佛,人若求道,是人離道。<br/>
不管你是解經辨論 口若懸河,不管你 是聰明伶俐,恁麼說話,不恁麼說話,總是黑牛臥死水!設解得十二部經論 也不如一個 無所事事漢!<br/>
只哪如無事休歇去,飢來吃飯,倒泛鐵舟帆滄海,當天和尚撞天鐘!苦哉!屈哉!.<br/>
學著著佛法,又不去理會本分事。有功夫 何不究明父母未生前 是何面目,切莫再做虛假功夫!待哪日參的一絲不掛,片瓦全無,得個大休大歇處時,再來 法無手裡吃棒!<br/>
<br/>
IP<br/>
禪宗人士 最能蒙人 迦葉成佛否?何時成佛?請回答<br/>
<br/>
IP<br/>
<br/>
楞伽經云:“真如來者。離一切根量。一切凡夫聲聞緣覺 及外道根量悉滅。得現法樂住無間法智忍故。非金剛力士所護。一切化佛 不從業生。化化佛者。非佛不離佛。因陶家輪等眾生所作相而說法。非自通處 說自覺境界。<br/>
復次大慧。愚夫依七識身 滅起斷見。不覺識藏故 起常見。自忘想故 不知本際。自忘想慧滅故解脫。四住地無明 住地習氣斷故一切過斷。”<br/>
是故以真如來 離一切根量,本無名相辯機!其言說者,如水生波。然波水一體,濕性無二說是一非二,然佛說,確實如鍵達婆城,非有城 非無有城。即海市蜃樓,非有非無,不能說無亦不能說有,相有不無故,我佛才於金剛經云: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。是故佛言、己言皆如筏喻者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<br/>
你說迦葉何時成佛?<br/>
<br/>
<br/>
學法華<br/>
不能因理廢事,<br/>
師兄到底能否 將地獄轉為佛國?<br/>
<br/>
IP<br/>
佛言:“寶積,眾生之類,是菩薩佛土,所以者何?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,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,隨諸眾生,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,隨諸眾生,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。所以者何?菩薩取於淨國,皆為饒益諸眾生故。譬如有人,欲於空地造立宮室,隨意無礙,若於虛空,終不能成。菩薩如是,為成就眾生故,願取佛國,願取佛國者,非於空也。“如是寶積,菩薩隨其直心,則能發行,隨其發行,則得深心,隨其深心,則意調伏,隨其調伏,則如說行,隨如說行,則能迴向,隨其迴向,則有方便,隨其方便,則成就眾生,隨成就眾生,則佛土淨,隨佛土淨,則說法淨,隨說法淨,則智慧淨。隨智慧淨,則其心淨。隨其心淨,則一切功德淨。<br/>
  <br/>
“是故寶積,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。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”<br/>
” 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,譬如自在天宮。” ”<br/>
“舍利弗,菩薩於一切眾生 悉皆平等,深心清淨,依佛智慧,則能見此佛土清淨。” <br/>
一切大眾,嘆未曾有,而皆自見坐寶蓮華。佛告舍利弗:“汝且觀是佛土嚴淨。”<br/>
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,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,皆得無生法忍,八萬四千人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佛攝神足,於是世界還復如故。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,諸天及人,知有為法皆悉無常,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,八干比丘,不受諸法,漏盡意解。若能自淨其心,則佛土隨處可觀,即“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”<br/>
<br/>
<br/>
學法華 你說,你舉證<br/>
<br/>
IP<br/>
你小子 心中是非太多!釋迦及餘弟子菩薩 皆是古佛再來,你沒有聽說 文殊菩薩是過去的七佛之師麼?無非今日你做弟子,明日我做老師,一佛出世,千佛捧場,正法不絕,由是方便。雖貌相不同,然體性無殊。初我世尊演法若無波旬相助,一大藏教無從演矣!</t>
新老怪
文章: 4868
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
Re: 公案很難懂

#473

文章 新老怪 »

<t>探討:什麼是外道?(法無與圓智)<br/>
<br/>
破空而出<br/>
“步行騎水牛”是何人說?禪宗十牛圖,雖是宋以後之事,其理與前代無二。“理則頓悟,乘悟並銷,事須漸除,因次第盡。”難道不是牧牛?六祖獵人堆裡 十五年干什麼呢?。<br/>
<br/>
法無:<br/>
莫將閒學解,埋沒祖師心!禪無三關,人有頓漸,不是無師,只是無禪!依頓漸之說,定宗門階梯,則禪宗自稱為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、圓頓之教者,又何所據? 兒孫常在外面走,爺爺從來不出門!你縱然將個三藏經教 解得天花亂墜!向大圓鏡裡 鼓動六塵心機,向無生法中圖個入處,無縫塔里栽顆蔥,無門關里說初牢,無孔笛吹三關曲,無脫法裡尋解脫,東竄西蹦,碰頭磕臉,輾轉不停,一場冤屈,恁麼修道成佛,驢年馬月又有什麼用?<br/>
<br/>
博圓智回复:<br/>
一關且不透,難逃鬼門關。<br/>
<br/>
<br/>
破空而出 <br/>
若不懂,甭亂許可他人,要害死人的。雲門言“火焰為三世諸佛說法,三世諸佛立地聽”,你道為何?你所說這一切,甭說圓智老師了,像我這個門外漢,都要笑死。每一句講得都無比正確,偏偏就是不懂!你搞的不是什麼宗門,而是在宗門中 另立教門。只到此地,竟然大言不慚說什麼向上一路,還總是和弟子 用所謂向上一路 勘驗學人。這個網上,真懂無情說法的人不少,但也沒真敢說 自己明心見性。梁武帝在理上 也通聖諦第一義啊,有什麼用呢?佛法,你是真沒夢見。<br/>
以後每天出門看天,三年後也許會有少分相應。破空而出 請大德開示。<br/>
<br/>
法無:<br/>
哈哈!無情且置,你喚如何是法?夫說法者,當如法說,法無眾生,離眾生垢故,法無有我,離我垢故。法無壽命,離生死故。法無有人,前後際斷故。法常寂然,滅諸相故。法離於相,無所緣故。法無名字,言語斷故。法無有說,離覺觀故,法無形相,如虛空故。法無戲論,畢竟空故。法無我所,離我所故。法無分別,離諸識故。法無有比,無相待故。法不屬因,不在緣故。法同法性,入諸法故。法隨於如,無所隨故。法住實際,諸邊不動故。法無動搖,不依六塵故,法無去來,常不住故。法順空,隨無相,應無作,法離好醜,法無增損,法無生滅,法無所歸,法過眼耳鼻舌身心,法無高下,法常住不動,法離一切觀行。法相如是,豈可說乎?夫說法者,無說無示;其聽法者,無聞無德。譬如幻士,為幻人說法,當建是意而為說法;當了眾生根有利鈍。善於知見,無所掛礙,以大悲心,贊於大乘。念報佛恩,不斷三寶,然後說法。如來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世間,無非欲令眾生 明自本心。此心言思路絕。<br/>
法華經云:“思維如是事,不可以言宣。我寧不說法,疾入於涅磐”。<br/>
此言禪本不可以言說也。後受梵王勸請,乃開方便權門,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三百餘會。<br/>
其中說空說有,逗根基之大小,無非因禪而說也。佛若無禪,即無處說教。猶如風若無水,即無處起波。說波從風起亦可,說波從水起亦可;說教從佛生亦可,說教從禪生亦可。末後世尊拈花,迦葉微笑,傳佛心印,方契本懷。至涅磐時,又曰:吾四十九年,未曾說著一字;此又將一切教 攝歸於禪也。教從禪生,攝教歸禪,如波從水起,息波歸水,返本歸元,吾佛度生之能事畢已。<br/>
<br/>
<br/>
圓智回复:<br/>
法無 六祖曰:若言下相應。即共論佛義。若實不相應。合掌令歡喜。此宗本無諍。諍即失道意。執逆諍法門。自性入生死。<br/>
套用江郎守中師兄一句話:此等漢若也救得起,得累多少佛菩薩!我誓不為二乘人說法!<br/>
圓智行者 一切障礙 即究竟覺。得念失念 無非解脫。成法破法 皆名涅槃。智慧愚癡 通為般若。菩薩外道 所成就法同是菩提。無明真如 無異境界。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。眾生國土 同一法性。地獄天宮 皆為淨土。有性無性 齊成佛道。一切煩惱畢竟解脫。法界海慧 照了諸相 猶如虛空。此名如來隨順覺性。<br/>
善男子。但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。居一切時。不起妄念。於諸妄心。亦不息滅。住妄想境。不加了知。於無了知。不辨真實。彼諸眾生。聞是法門。信解受持。不生驚畏。是則名為隨順覺性。<br/>
《六祖壇經》說:故曰摩訶。善知識,迷人口說,智者心行。又有迷人,空心靜坐,百無所思,自稱為大。此一輩人,不可與語,為邪見故。善知識,心量廣大,遍周法界。用即了了分明,應用便知一切。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,去來自由,心體無滯,即是般若。——————<br/>
好好去看看《圓覺經》吧,會得 如何化莖草 為丈六金身,然後開口不遲。</t>
新老怪
文章: 4868
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
Re: 公案很難懂

#474

文章 新老怪 »

<t>大慧復汪彥章曰:<br/>
伏承杜門息交,世事一切闊略,朝夕唯以某向所舉話頭提撕。甚善甚善!既辦此心,當以悟為則。若自生退屈,謂:根性陋劣,更求入頭處,正是含元殿裡,問長安在甚處耳。正提撕時是阿誰?能知根性陋劣的又是阿誰?求入頭處的又是阿誰?妙喜不避口業,分明為居士說破,只是個汪彥章,更無兩個,只有一個汪彥章,更那裡得個提撕的,知根性陋劣的,求入頭的來,當知皆是汪彥章影子。並不干他汪彥章事。若是真個汪彥章,根性必不陋劣,必不求入頭處。但只信得自家主人公及,並不消得許多勞攘。<br/>
<br/>
昔有僧問仰山:禪宗頓悟,畢竟入門的意思如何?<br/>
仰山曰:此意極難!若是祖宗門下,上根上智,一聞千悟,得大總持。此根人難得。<br/>
其有根微智劣,若不安禪靜慮,到這裡,總即茫然。<br/>
僧曰:除此格外,還有別方便令學人得入也無?<br/>
山曰:別有別無,令汝心不安。我今問汝,汝是甚處人?<br/>
曰:幽州人。<br/>
山曰:汝還思彼處否?<br/>
曰:常思。<br/>
山曰:彼處樓台林苑,人馬駢闐,汝返思思底,還有許多般也無?<br/>
曰:某甲到這裡,一切不見有。<br/>
山曰:汝解猶在。信位即是,人位即不是。<br/>
妙喜已是老婆心切,須著更下個注腳,人位即是汪彥章。信位即是知根性陋劣,求入頭處的。若於正提撕話頭時,返思能提撕的,還是汪彥章否?<br/>
到這裡,間不容發,若佇思停機,則被(汪彥章)影子惑矣!</t>
新老怪
文章: 4868
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
Re: 公案很難懂

#475

文章 新老怪 »

<t>大慧曰:<br/>
此事許聰明靈利漢擔荷,若使聰明靈利,則無擔荷分。<br/>
聰明靈利者雖易入,而難於保任。<br/>
蓋入處不甚深,而力弱故也。<br/>
聰明靈利者,才聞善知識 說著個中事,便眼目定動,早將心意識領解了也,似此者,自作障礙,永劫無有悟時。<br/>
外鬼作殃猶可治,此乃家親作祟,不可禳禱也。<br/>
永嘉雲:損法財,滅功德,莫不由茲心意識,此之謂也。<br/>
又曰:心意識之障道,甚於毒蛇猛虎。何以故?<br/>
毒蛇猛虎尚可迴避,聰明利智之士,以心意識為窟宅,行住坐臥,未嘗頃刻不與之相酬酢。<br/>
日久月深,不知不覺,與之打作一塊。<br/>
亦不是要作一塊,為無始時來 行得這一路子熟,雖乍識得破,欲相遠離,亦不可得。<br/>
故曰:毒蛇猛虎尚可迴避,而心意識 直是無你迴避處。</t>
新老怪
文章: 4868
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
Re: 公案很難懂

#476

文章 新老怪 »

<t>夫心者,即第八識之一分有知,一分無知者是。<br/>
有知者 靈靈不昧,了了常知,以知為體,而湛然者是。<br/>
無知者 湛極無記,在三性,則不涉善惡之昏沉者是。<br/>
意根者即第七識,恆執認八識為自內我者是。<br/>
意識者即第六識,分別善惡二性,分別非善惡性,起為散亂者是。<br/>
蓋八識以未離心,體未白淨,故『動則為生死,不動則為生死根本。』<br/>
在一心不生時,其執認自內,我者已恆恆在中。<br/>
『以故習定 而不由三觀者,全是我相,此歇心之害非細也。』<br/>
今之教乘,或誤以為是,而喜之,誠不足道。<br/>
而吾宗門中,益以此為大患,故貶斥打坐 為枯木死水。此七八不相離者也。<br/>
六識則事事分別,人皆知非,不必語矣。<br/>
唯一事當前,靈靈之我,起為分別,分別既成,復執認是非之影,含藏田內為種。<br/>
無量劫來,任運出沒,了不可拔。<br/>
所以千方萬計,立轉識成智之法以度之。<br/>
其最捷而妙者,但教人看個 竹篦子話頭,才看才疑,便頓離心意識三法。<br/>
如雲:喚著竹篦則觸,不喚著竹篦則背。<br/>
喚不得,則出凡路,不喚不得,則出聖路。<br/>
以其參情,兩不可得。則凡聖路已出也。<br/>
喚不得,則分別之散亂六識已離。<br/>
喚著不得,則七識之執認已離。<br/>
不喚不得 則靈靈之閒坐 及寂寂之沉酣已離。<br/>
喚著則觸,不喚著則背。<br/>
兩路去不得,兩路罷不得。則六識不能分別。七識不能執認,一切兩頭語,齊斷齊平。<br/>
為平等性之質,分別不得,妙在疑情之不死,則為妙觀察之質。<br/>
故四智之中,因參話頭 先得二種質地,但猶未悟,故不名轉識之智耳。<br/>
以第六識分別不得,翻作切要疑情,以自識殺自識,謂之迴光返照。<br/>
<br/>
自六識絕,則七識亦殺盡矣。<br/>
殺盡則前後際斷,尚不為到家。若忽然頓悟兼斷,則七識轉為平等性智,六識轉為妙觀察智,再不落兩頭 凡聖路矣。<br/>
此六七因中轉也。八識五識雖曰:果上圓。<br/>
然大圓鏡智之因,及成所作智之因,無一絲毫欠少了也。<br/>
離心意識參,重在『參』字。<br/>
出凡聖路學,重在『學』字。<br/>
以話頭之『學,』不是有路之學。話頭之『參,』不是有路之參。<br/>
皆以『參』而絕,『學』而絕者也。<br/>
雖然,若將心欲離心意識,殊不知此離之一念,即是心意識也。<br/>
若將心 欲出凡聖路,而不知 求出之心,即是凡聖路也。<br/>
縱使離得出得,也是法塵分別影子。<br/>
轉走轉惡,竟入無想。不落無想,便落清空境界,向清寥寥地認著個 心性禪。<br/>
不沒在死水,則墮在軟洋裡,動輒在昭昭靈靈上著倒,正是微細心意識之聖路也。<br/>
所以佛祖指示 參禪向上一路,全不落這個格子,要令人向離心意識,加個『參』字,出凡聖路,加個『學』字。<br/>
於去不得處參,去不得處學。<br/>
須知去不得不明白處,便非心意識所到,凡聖路可通。<br/>
馬祖所謂:無門為法門是也。<br/>
若向通得去處,思量得來,便落理致,全是生死。<br/>
所以古人參問諸方,見尊宿示一機一境,無可明白。<br/>
便乃盡力參求,愈求愈無路,轉參轉不得,故使心意識忽然進斷,不墮凡聖兩頭矣!<br/>
然後即在尊宿答處,入他語脈,便是正語。得入正路。<br/>
此心即光明,意根即平等。處處分別,處處不落緣塵分別。豈凡聖偏側之謂乎?<br/>
豈心性道理,法身昭靈之謂乎?<br/>
一機一境,豈是沒意味,瞞昧人,籠統之謂乎?<br/>
方知無量劫來 迷淪生死無明,只在今日 一句子上會得。<br/>
便了卻歇卻,便在一句子上 過活作用。以至於忘句忘法,真是個立地成佛。大矣哉!<br/>
古宿為人拈出當機一句子,令人離心意識『參,』出凡聖路『學。』<br/>
果能直下悟去,寧非真參絕學之士哉?<br/>
但願信此一句,頓棄平生心意識中之凡聖學路,絕情絕理參去!</t>
新老怪
文章: 4868
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
Re: 公案很難懂

#477

文章 新老怪 »

<t>自相矛盾 <br/>
<br/>
<br/>
釋迦最初於金剛經上垂教雲: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<br/>
末後卻於涅槃之際 以手摩胸告眾雲: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,瞻仰取足,無令後悔!<br/>
話說這老漢 也忒能顯異惑眾,前後相違!汝等且道 是個什麼道理?</t>
新老怪
文章: 4868
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
Re: 公案很難懂

#478

文章 新老怪 »

<r>無心禪和(大陸釋傳聖法師)文章全文內容<br/>
<br/>
<br/>
正覺同修會諸仁者慧鑑:但如同石沉大海,杳無音訊。既已成為過去,也就作罷。平 儘管餘亦「看出」(在與華師辯論中了知到)蕭老居士在某些方面 也有一些不足之處,但畢竟只是一少部份。我們必須站在客觀之立場 上去評判事物,對的就是對的,錯的就是錯的:是的就還他一個「是」,非的就還他一個「非」,絕不可以把他的少部份 不足之處 去否定他的大部份正確之說及許多的獨到之處,這才是正確的評判 而不至於落入情執用事,你們說對嗎?<br/>
貧道懶散成性,向來以「絕學無為閒道人」自居,不願多看經教,成就多聞辯才,圓滿一切種智,一向只是息心,更不如何若何!儘管這一年來 華光法師一再勸餘看蕭老師的諸多著作,但餘皆不以為然,發不起閱讀的心來。餘知道這是習氣使然!自餘有生以來 就害怕那厚厚的書本,唯崇尚精簡。這有原因!一則怕傷神勞累;二則記憶力極差,看瞭如同未看;三則,一向不愛用心,崇尚息心忘機之說。故餘之習性,自知久遠多生以來,行在宗門,而非教下。即具如是巨大宗門之習氣,自然不會被一時教門之說 而有所動搖其至樂了。恐怕一切種性(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外道等)因習氣使然故,亦不會受一時外來之影響 而改變其至樂也。<br/>
<br/>
就拿菩薩來說吧,菩薩從無始劫以來,皆依四宏誓願 而發心起行修證,皆為諸佛之所誘導、稱嘆、護念,故自然形成了一股 巨大而不可動搖,難以變易的習氣: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(此是三乘教中 菩薩之通途也)……縱是菩薩一時聽聞教外別傳之旨:無生可度,無佛可成,無煩惱可斷,無法門可學。但直下無心,蕩然無依,則本自圓成,不假用心,起心即錯,動念即乖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……菩薩因無始習氣使然故,亦斷然不肯信受了;縱能信之(因了義經亦作是說),亦斷然不肯依而行之,因其誓願不捨故;即使能依而行之,亦斷然不會 一時與之相應矣。只因無始以來,心行的的不同故!<br/>
由此故知,地位中之菩薩,知解難忘,心行難滅,所知障難斷,習氣障難除,故須假三僧祇劫而方圓滿佛道者,非是無由也。雖然,宗門下的祖師菩薩 亦是稱為菩薩,但畢竟與三乘教中之地位菩薩 依階級次第之修證 用心的的不同,故必須明辯。不可濫作評判,混為一談。亦不可把宗門下之祖師 判為證到哪一聖位,落在哪一階級,斷了幾多煩惱惑等,若作是估評者,則是謗吾宗門一法,謗吾祖師,過失極大!<br/>
而吾觀蕭老師與會下等眾,是犯了這個過失,在無意中一而再,再而三地貶低了宗門下,貶低了祖師。若蕭老師能自省其非,能在以後的再版書中 聲明自己對宗門下的錯誤評判,方能受到大陸正信禪和的稱嘆接受和擁護,不至於抵制、毀謗、攻擊蕭老師本人 及其所著之所有書籍。此是山僧誠懇肺腑之言,望能採納之!<br/>
<br/>
三乘教之佛典言說,被名為教下;而教外別傳、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,被名為宗門下。教下與宗門下,是兩條不同的道路,大可各行其是,不可相互抵誹,亦不可合而為一。若把宗門下一法,歸於三乘教,則是貶低宗門,深違了義之旨。若三乘教 包含宗門一法,則世尊不應於靈山會上 囑令此法別傳。<br/>
只為世 尊演宣一大藏教之後,猶覺未能直顯此一心法。(縱是維摩詰等經中 亦有緘言以顯不二,但前後文長,讓人忽略而未能加重視)故世尊借拈花以示眾,見迦葉會心微笑,即為印可,囑令別傳,名為教外,毫無絡索,不立文字。此是最究竟了義 圓頓之法,更無有法在此之上,名為最上乘,故自不應將此別傳一脈 歸於教下,有違世尊原意。(當然,吾作是說,亦是塗糊宗門不少!不得已 而作是辯也)。<br/>
<br/>
再者,馬鳴大士在起信論中立二門:心真如門,心生滅門。既立二門,則自然是兩條 不同的路子,故不可籠統地 混為一談。若混為一談,則又何必立二門乎?禪宗即是心真如門,三乘教即是心生滅門。此絕待之真如 亦非同教下 各種相待真如,故在其論中 對真如門之闡述 僅僅是短短數言,此亦是不得已 而強為之說也。只因此絕待之真如 本離言說故,故云:離言說相,離心緣相,畢竟平等,不可破壞……<br/>
而心生滅門則不然,洋洋萬言來作闡釋,猶未了也,僅言其大概而已,若推而廣之,則便成一大藏教,乃至便成三千大千世界經卷,何故?因有三千大千之種種差別境界,故而有三千大千經卷來作闡釋。若離差別心念,則一切差別境界之相 亦與隨滅,若無差別境界,則此生滅門亦無須建立。既有拾法界之差別境界,差別功用,故自然須在生滅門中一一闡釋。<br/>
又因差別境界無量故,而差別法門 亦復無量。若心真如門,則一亦不可得,更何得言二,本自不二,何有差別?因絕待故,離境界故,不可思,不可議故!由此可知,則不可評判祖師曰:只得根本智,未得差別智,亦不可評宗門下 只談總相智,未談道種智;亦不可評祖師 是何聖位,一切種智未圓等。因宗門是真如門故,離一切差別境界功用故,不在凡聖內坐故。況且,若據總相智,道種智,根本智,差別智等種種智而論,亦只是就人而立 智之名,若無我人,則智亦不存,唯此一心體,唯法無民!更不分別 更無差別 更無一異之說也。<br/>
<br/>
再者,若評判諸大祖師之證量並不高,僅是七住、十住位、並言六祖 思惑未斷者,若作是言,則是貶低祖師也。如人言曰:若祖師證量 已達初地、二地,則何不見祖師顯現初地、二地之功用,現無量化身 遊百千佛世界?更不須言「一悟便至佛地」也!故祖師又何得狂言:十地滿心,如客作兒,等妙二覺,如何若何……如臨濟德山等輩乎?嗚乎!竟作是見解!<br/>
卻不知臨濟德山等祖師 作是語之意,非是逞人我,比高下,狂妄之舉也。而實是證得本法真如後,立在真如門之立場上(即證量上)而否定 十法界之差別妄境,因十法界之差別境界 悉歸生滅門中收故。<br/>
亦是教導,訶斥著於差別生滅妄相之學人,令使離執故。若怪祖師未顯功用 而評其證量不高者,則是自顯己之智慧 有限也!何謂哉?因祖師既走的是真如門路子,又豈會顯現生滅門之功用境界?若以生滅門中之功用 去評判真如門中之證量,又豈有不錯之理哉?若斷言實證真如之祖師 必須具備佛菩薩之功用,縱是不顯亦應具備,否則斷為未證。若作是評者,則是否寒山、拾得、豐幹、布袋及西天的第十六代(大勢至再來)十七代(娑羅樹王佛再來)等祖師,悉是證量不高乎?<br/>
卻不知,祖師若是顯現差別功用,則是落於生滅門中 而有違真如門故,亦是誤導一切後學追求差別功用 而落於生滅門中,而背卻本法故。因有此等病故 而隱而不顯也,或現同事身,以提攜後學利樂有情故 而隱而不顯也。況且,若祖師念念證真常者,則念念離生滅,念念離一切差別境界功用之相,又何得反怪祖師 不顯差別功用乎?故知此是學人 顛倒之想或是菩薩之習性耳!故不得硬逼祖師 違於本法 定要落於生滅境界中 而反認為是耳!<br/>
<br/>
其實,祖師菩薩之功德三昧 與諸地位中之菩薩三昧,功用大有差別,因祖師是無相功德三昧,地位菩薩 則是有相功用 差別三昧境界,故不可混為一談。祖師之功德三昧是:當祖師證悟真如時,即是真如三昧,即具真如三昧之功德受用;證知此法無依,即是無依三昧,即具無依三昧之功德受用;此法無相,即是無相三昧,並具此功德;此法無念,即是無念三昧,並具此功德;此法無動搖,即是金剛三昧,並具此功德;此法離戲論,即是無戲論三昧,並具此功德;此法若虛空,即是虛空三昧,並具此功德;此法無願求,即是無願求三昧,並具此功德;此法無所得,即是無所得三昧,並具此功德;此法無慳,即是無慳三昧,並具此功德……吾若俱說,究劫不盡。<br/>
<br/>
故四祖語牛頭禪師曰:百千三昧,本自俱足,不假外求,一切功德,亦復如是。故知宗門所言一切三昧功德 不離方寸,不離真如心體,自與地位中菩薩 之有相功用 及有境界之三昧不同。故達磨雲:若離體說法,則為相說,非說法也。若具宗門根性之學人,縱是閱華嚴經,了知菩薩種種功用三昧,現不可思、不可議之神通變化,度化百千億眾生 證無生法忍,亦視為等閒,如同兒戲,而無絲毫欣慕之心。若作聖見,若生勝解,即不是也。<br/>
<br/>
故知,宗門一法者,必須遠離知解,遠離生滅心念,遠離一切差別境界。若知解不忘,是為大病,則不相應。是故諸地位菩薩,不應以己之慧解 來評論宗門祖師未具道種智,亦不應評判祖師是居何聖位,落何階級!又諸祖師 本是全力擔荷此事,全提正令!(摘葉尋枝 我不能),故亦不應 反責祖師不學差別智,不提差別智,不應嫌棄宗門一法 只是這一點點,不應以多知多解為尚。若是真悟見性之人,則更不應廣學知解,埋沒己靈。因剛悟之人,荷擔之力弱,容易打失,此物經常不現前,常被習氣之所覆蓋,故古德亦嘆雲:於中知有,相續也大難!<br/>
<br/>
又云:一念見性 一念佛,念念見性 念念佛。但,能念念本性現前 而念念見性者,自古至今極為希有,千人萬人中 只得三個五個而已!若論宗門之行履,則唯在息心,無所用心,無所依倚,無所愛樂,無有染著,如是則本心自現。非如地位中之菩薩修法,廣求佛法知解,修諸禪定及諸三昧功用,若如此用心者,則與宗門一法 背道而馳,絕難相應矣。<br/>
<br/>
又初悟之人,不宜出頭太早,若事務太多,心念太染,則是染污本法,不得現前。但心如直弦,不假作意用心,自然與道相應。故祖祖同一鼻孔出氣,同一手眼接人,千說萬說 不出此一本份事。若能識得此段光景,則老古錐一千七百則公案 可以一串穿卻,不為份外。但須戒諸學人,切不可 把宗門下事 作為知解會,此事不屬理路邊事,而相反地,要絕卻當人知解,去卻當人之凡情聖見,方與此法相應。此法若不分明現前,則任他裝模作樣,逞盡伎倆,亦不是也。徒讓明眼人笑煞而已!<br/>
<br/>
自宋以來,諸多學人 不尚古德之道德操履,卻每以己之聰慧,對古德之言對機鋒,以識心一一解會了,便以為得,便在人前逞口快,賣弄機關。竟把祖師機鋒轉語 當作實語會、當作道理會、當作是非會,於是乎 便去分別解說,定決古德之語句 有道理沒道理,這個高、那個低,此人已悟,彼人錯會等,卻不知 盡是陰差而陽錯矣。卻不知祖師意,非在言句裡,唯在當人「神會」!故誌公曰:欲要通達祖師言,莫向心頭安了義。<br/>
但,若心住於境,猶在文字言句中 捕風捉影,又焉得「神會」乎?故知此事極難,若非上根利器,夙具宿慧與久經鍛煉者 不能荷擔。故自宋以來,諸大祖師觀機 而教人數十年 苦參公案者,非是無由也。絕不為人說破!亦不教人 往了義教中會歸,令人住於此理。若住於此理者即成死漢,在宗門下 毫無氣息。古人云:語中有語,名為死句;語中無語,名為活句。<br/>
譬如有人問曰:如何是佛?答曰:真如是!作是答者,即成死句。复人問曰:如何是佛?答曰:幹屎橛!作是答者,乃名活句。古人教人參活句,不參死句,教人參無義味話頭,不參有義味話頭。活句者 即是無義味、無理路話頭,死句則是有義味 有理路話頭。<br/>
為使學人 不落神識解會故,故祖師提倡參活句,非無來由也。當今縱有知識 使盡手段,用種種機鋒接引後學,助令開悟。但若學人之根基稍差,心性不夠淳厚 而習氣反濃厚者,即便一時得以開悟,有些省發,但之後更不相應,又談何保任此事?因不現前故,便复懷疑不信;縱能信之,因不了了明見故,亦只成解會,毫無受用。<br/>
故五祖演 語圓悟勤曰:「有人自廬山來,教他舉亦舉得,會亦會得,拈亦拈得,頌亦頌得,只是未在!」即是此意也。徒具些知見而已!若遇此般漢,則更不可救矣!知識若再复用種種手段施設之,對其更不中用。其人雖能領會其意,只是不現前耳!<br/>
<br/>
由上故知,對今人而言,知識不應急於求成,使盡伎倆,令學人於一時 得以省悟,而後便無奈矣!知識見此不得已故,复教學人 修學三乘經教,廣習唯識法相,以保護學人 所悟見解不得退失,復修學禪定 及諸三昧功用 以為其之受用,使宗門一法 與三乘教法 彼此難分,並把宗門下事歸於三乘教法 之菩薩中之見道位……何故如此哉?只為其命根未斷故、行解不相應故、或是菩薩之習氣濃厚故。<br/>
若真是禪門宗師,則不宜有上之舉,與諸古往今來祖師 提持此事之手段 有相違背抵觸之處,而反以諸祖師為非,認己之方法次第為是,於是便是非生矣!宗門便成了混亂之局面焉!這樣看來則是為過失不少!若果是禪門之宗師,他唯一能做的,就是給人一個 用功參究的下手處。下手處要明了,不要讓學人 有所疑惑,並破除學人的種種見解 及與此法不相應之行持,僅如此而已,更莫多事,亦莫雄辯,去其偷心,莫使學人 落於閒機境上。亦莫多用機鋒,免使學人心意動盪而不肯死做功夫也。然若提持此事,須以出家為宜,因出家本為修道,無有餘事可為,方有長遠心,不至於知識 與學人悉皆落於急於求成之過患中。<br/>
當然,今時之學人 亦自有弱處,不能全怪知識。學人若久參不悟,便生退心,或對此單調枯燥之參究,難生興趣,故今時 少有參禪之根基,亦不奈何也。亦非是知識 用種種方便 善巧誘導學人就可以成辦,故亦只有隨緣了!<br/>
<br/>
復次,古往今來之大德,所言及的以「離念靈知」為本性者,吾人切不可誤判 為是定境,言是未到地定之境界,並以此而論謗之、貶低之,若如此者 則是自己對別人之誤會也,強加給別人一個罪名罷了。何以故?只因古德所言之離念境界 非假作意而成;所言之靈知境界 非假待緣而有故。是故無有過患。而不是像今人所言的,作意把念頭打住,或向裡註照,使念凝澄而一念不生也(儘管他亦對外之境界 覺知了了)。便認此境 為離念靈知者,若此則自然不是了!因為此屬造作之境界,未離心所法,縱能覺知不滅,雖不落頑空,亦難免落於偏空。因心有所住故,念有作意故,此是二乘之用心 及境界也,含糊一些,就算能離念吧,卻非是靈知也。<br/>
若是菩薩眾,就算能靈知不昧,卻未必能離念,真無心也。若是真離念者,則必定真靈知,若真靈知者 必是真離念(編註:此段加刪除線是原文件內容 即已如此。以下凡有加上單刪除線、雙刪除線者,悉皆如是,不再一一說明),縱是至八地、十地,到無功用行,猶自有微細之照功未忘,故非真離念、真無心也,若是真離念者,則必定是真靈知,若真靈知者 必是真離念,不可分也,名為定慧等持,明見佛性也。<br/>
是故若真達 離念靈知之境地,則必是真心,必是本性。自何澤神會始,至圭峰宗密,永明延壽,及後來的一些大德沙門,皆作是說。故吾人用不著 把這些古德一一予以否定,判為錯解而加以貶之,這樣則不至於 犯有過失。亦必致因一人之導評 而使眾多學人 皆犯此一過失。慎重慎重!<br/>
古時縱有大機大用之祖師(不以知解示人者),亦曾喝斥此「離念靈知」之說,認為有乖宗風。而喝斥之原因 只是怕學人落於知見,成為解悟之弊而已,並非如今人 所評判的「離念靈知」為未到地定之境界也。<br/>
吾人亦不可以將「法離見聞覺知」之句 來否定此「靈知」之說,「法離見聞覺知」之意也只是說,法 不在見聞覺知上,不可錯認 見聞覺知為本心也,故由此可知:「法離見聞覺知」之知 乃是妄知,待緣而有,緣無則無,故此知 非是靈知也。<br/>
古德又云:「法不屬知,不屬不知;知是妄想,不知是無記。」其意者,應作是解:法不屬知者,因離念故,法不屬不知者,因靈知故。由此故知「離念靈知」實無法 義之錯誤。是故務請莫亂加評判 而騷擾佛教界之學人。<br/>
<br/>
宗門之行履,只是單單直接滅掉 第七八識之虛妄性,古德所謂「斷命根」者也;所謂「打得識神死,方得法身活」打破無明窠臼者也;所謂「打七」之謂也;所謂「大死大活,小死小活,不死不活」者也。凡上之說,悉是明言 滅卻第七八識之謂也。此宗門之說,與三乘教中 菩薩之行處 及與唯識宗所說的行處 大不相同,故有必要略而辯之,免使宗教相互抵誹也。<br/>
<br/>
所謂第七八識者,即是染污業識,亦即是根本無明,第八識及前六識 皆因第七識在作怪 而不得清淨故;一切六道流轉沉淪受苦 及四聖界之功德建立、差別作用 皆依其而發生故。第七八識若滅,則第八識 及前六七識悉皆清淨,更無可修可證。根本無明若滅,則無始無明,恒沙煩惱亦自與之隨滅。何以故?只因無始無明,恒沙諸惑 皆依此根本無明 而得建立故。若根本無明一旦滅,則無始無明,恒沙煩惱 又復依何而住?本自虛妄 不可得故!譬如波因風動,若風得止,則波亦自隨之而止;譬如樹因根存,若斷其根,則樹亦隨根滅。<br/>
(當然,波之隨止,樹葉之隨枯死,亦須靜待 若干時日,不可定論。悟者亦然,其習氣亦須待若干時日 乃得淨盡,但卻不復再起心對治矣,名為保任。)<br/>
若真悟之人,又何得執無始無明、恒沙煩惱 為實有哉?若執為實有,須假漸除,並用諸方便去打掃令淨者,如是用心 即同凡夫,則為著相。但地位菩薩之行處,及依唯識論之說,則是修除無始無明,煩惱諸惑,經無量劫,不斷漸除漸淨,最後及至清淨無餘(即法身),而後已;於是功德圓滿,萬德莊嚴者(即報身);應化無窮,利樂群品(即化身)。<br/>
由此則可知,宗門一法 是最直接最根本之法:直滅根本無明第七八識,故名為「頓教」;而教下之菩薩乘,乃是逐漸淨除 第八識中之業識種子,慢慢的轉化,並修諸功德智用,而不言為滅,只言為轉,經無量劫,始得成辦,故名為「漸教」。<br/>
若人問曰:若末那業識已滅,則前六識依何而住?一切境界 依何而生?依何而住?<br/>
答曰:機關木人,何所依憑!一切幻化,莫覓生處!<br/>
故七佛偈曰:<br/>
身如聚沫心如風,幻出無根無實性。<br/>
譬如夢醒,一切夢境 皆不可得,何得更覓 空華生處乎?此是自覺聖智,非三乘境界,唯此真如,非關有無。若真悟之人,則無心應物,從真心起用,何假末那 虛妄生執起用!未悟之人,無罪見罪,妄自計著生疑,妄見有罪,便成業障,見解如是,妄論一切為實有故,知解不忘是為有罪;若見性之人,則了罪非罪,罪性本空,悉是虛妄,故一切業障 悉無障礙,正見如是,知解不生、故無有罪。<br/>
又,如經中所言:「二乘聲聞,諸滅盡定,摩訶迦葉,久滅意根,圓明了知,不因心念。」雖屬已滅意根,卻非真滅;只滅意根之初分,滅其受想而已,非是滅根本無明,故自與祖師之見性之境地不同也。切不可籠統地 一概而論,祖師之入滅 豈可與聲聞之入 滅相提並論乎?湛然圓寂,本自無生,本自無依,名為無住處涅槃,故自與佛入滅不別。(作者案:此段來文 所刪除與修改部份,仍係依據釋傳聖法師於2004年6月28日來信 及所附最新流通本之第九頁內容而修正)<br/>
以上雖說 是滅卻第八識,但卻實無所滅。因第八識原無體性,本不可得故。行人但直下覺了法界一相,即自得見 無念廣大心體,無明即不生,本是菩提,無有諸惑,故實無 無明可滅。譬如千年暗室,但燃一燈,暗相即無有,實無暗相 可修除也。因本自無體故。<br/>
說除暗者,為對原先有暗而言,燈光一照,暗相即滅。無明之相 亦復如是,故經云:無無明亦無無明盡。<br/>
(作者案:此段來文 係依據釋傳聖法師於2004年6月28日來信 所附最新流通本之第九頁所增加之內容而增加)順祝如意!釋傳聖(無心禪和)書 而今看來過於儱侗。雖然第七識執第八識為自體,執前六識為我所有,但尚不可認 第七識為業識也。業識應是第八識。此般名相,實難辨。餘在給貴會的第二封信中 有錯誤處,今改正。第九頁那段文有誤也。致歉!餘更無言矣,亦懶與人辨義,不關心世事,隨緣度日可矣!諸人珍重好為。釋傳聖<br/>
<br/>
<E>:mrgreen:</E> <br/>
心真如門,如<br/>
心生滅門,生</r>
電火
文章: 724
註冊時間: 週日 7月 04, 2021 3:30 pm

Re: 公案很難懂

#479

文章 電火 »

<r><QUOTE author="新老怪" post_id="56513" time="1638322928" user_id="61"><s>[quote=新老怪 post_id=56513 time=1638322928 user_id=61]</s>
自相矛盾 <br/>
<br/>
<br/>
釋迦最初於金剛經上垂教雲: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<br/>
末後卻於涅槃之際 以手摩胸告眾雲: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,瞻仰取足,無令後悔!<br/>
話說這老漢 也忒能顯異惑眾,前後相違!汝等且道 是個什麼道理?
<e>[/quote]</e></QUOTE>

看有兩種<br/>
在外面看<br/>
在裡面看<br/>
<br/>
紫磨金色身<br/>
是看成就</r>
新老怪
文章: 4868
註冊時間: 週三 3月 24, 2021 4:25 pm

Re: 公案很難懂

#480

文章 新老怪 »

<t>也說漸頓 二法《二》。。。。一個不能不討論的話題 <br/>
<br/>
關於拙無居士所言:<br/>
不久前,末學無意中 看到一位博友 大批禪宗門人“霸道主義”。說是“到處揮動胡蘿蔔和大棒,如果是發帖者,不知道別人是什麼想法,什麼動機,什麼帖子,胡亂跟帖,甚至把人家很好的主題破壞的亂七八糟,使一些好的跟帖 變得不知所踪,往往人家在學法講法,講的契機契理,聽的法喜充滿。只要這些霸權主義 進來之後,揮著他們的武器,合我意者,吃胡蘿蔔;不合我意者,吃他三百殺威棒!有些跟帖 甚至狗尾續貂,搞得一些學佛著乘興而來,敗興而歸,攪得論壇烏煙瘴氣。”<br/>
<br/>
<br/>
說句實在話,末學對此深有同感。去年末學剛上地藏緣論壇時 也是深受其擾,因此也不太愛上論壇。之所以出現這種亂象,是因為有些師兄 說法不對機,不管你是什麼程度,一味站在孤峰頂上,然後往下衝殺,雖說殺得人翻馬仰,卻也把論壇這個道場 殺得一片寒潭古澗。可憐許多初學者,不是信心銳減,就是投學無門,於是望而生畏,退而遠之。這是論壇的悲哀!一千多年前,五祖忍大師 對慧能大師傳以頓法,對其他僧眾 則傳以漸法,因才施教,樹立了一代宗師的模範形象。建議各位前輩師兄 能夠像孔子先聖那樣 有教無類。只要與我宗門有緣的,只要真誠踏入這個論壇的,當像長清僧師父那樣 慈悲接引,為我宗門再振入塵垂手,入草為人。<br/>
<br/>
<br/>
拙無居士引用:<br/>
原帖由 <br/>
<br/>
果然是內行人!一語中的!更無別語!這就是頓漸最親切的含義,沒有十月懷胎,妄想一朝分娩,豈有這等好事/! <br/>
<br/>
愛他勝自管理員引用:<br/>
原帖由 說是“到處揮動胡蘿蔔和大棒,如果是發帖者,不知道別人是什麼想法,什麼動機,什麼帖子,胡亂跟帖,甚至把人家很好的主題破壞的亂七八糟,使一些好的跟帖...<br/>
大像不遊於兔徑!若滿足於胡蘿蔔的陶醉,深溺人我,於生死心上不能痛切,那個回護面子的正是無量火獄!<br/>
<br/>
<br/>
<br/>
法無:<br/>
諸師兄,莫道有佛有法,實在是無佛可得,乃至三乘十二部 圓頓教跡,也只是方便藥病相治,並無實法。有的皆是相貌而已!大有一般文字禪客 便向裡用功不少,以期指望一具臭骨頭修成無上菩提,動輒擬求出世之法,錯了也兄弟!人若求佛,是人離佛,人若求道,是人離道。不管你是解經辨論口若懸河,不管你是聰明伶俐,恁麼說話,不恁麼說話,總是黑牛臥死水!設解得十二部經論 也不如一個無所事事漢!只 哪如無事休歇去,飢來吃飯,倒泛鐵舟帆滄海,當天和尚撞天鐘!<br/>
<br/>
黃檗禪師曰:“我此禪宗,從上相承以來,不會教人 求知求解,只雲學道,早屬接引之辭。然道亦不可學,情存學解,卻是迷道。道無方所,名大乘心。此心 不在內外中間,實無方所。第一不得作知解。只是說汝如今情量處,情量若盡,心無方所,此道天真,本無名字。”<br/>
<br/>
印宗法師問六祖惠能:“黃梅咐囑,如何指授?” 復曰:“無者,無二相,無諸塵勞之心;念者,念真如本性。”<br/>
<br/>
宗門之始,即靈山會上,世尊拈花,迦葉微笑,滴髓一脈,永傳慧命。言其理則,佛說三藏十二分教,皆為所依。推其極致,則一字不立,揚眉瞬目,已是第二義事矣。故靈山一會,世尊以不說而說,尊者以不聽而聽,無上甚深之旨,盡在默然中矣。<br/>
<br/>
此之數語,於心宗要旨,已開其門。悟之者,是則全是,非則全非。若不明見此心,洞達法性,皆為墮負之言耳。故後之禪門大德,捨此不言,唯以“麻三斤”、“庭前柏樹子”等句,全提正印,要君自肯。所謂“鴛鴦繡出從君看,不把金針度與人。”誠為大機大用,無上慈悲;否則,終日說禪論道,論理則細析玄微,行證則妄心龐雜,烏足以語乎此。<br/>
<br/>
是故大凡看 古人語錄公案文字,且不可專就一問一答 或一拈一頌之中的機鋒峻利 或語言奇特處而爽我心目快意,資我口語談柄!何故?若真學子 當須窮究他古人 因何因緣 方能到此大徹大悟之田地,<br/>
<br/>
凡古德禪師大徹大悟之後,橫說豎說,正說反說,隨意拈來 語句無不一一契佛心印,皆真語實語,絕非莊生寓言戲論也。而今人心未妙悟,只見一毫頭子 針孔之事,便謂歸家穩坐,自己 似這等人 只憑著資性聰利,舌頭辭辨,山頭起浪,海底生塵,以種種於無脫法中 自生系縛,以賺諸無識之人 這些子所謂大德 雖可以假亂真,爭奈遇到明眼人 一句 嗚呼,此等罪孽之人 妄談般若,實則罪在不原,見者聞者 豈不大可畏哉!</t>
回覆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