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修經驗交流區嗎?

發表回覆

確認代碼
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,不必區分大小寫。
表情符號
:D :) ;) :( :o :shock: :? 8-) :lol: :x :P :oops: :cry: :evil: :twisted: :roll: :!: :?: :idea: :arrow: :| :mrgreen: :geek: :ugeek:

Markdown is OFF

BBCode 允許使用
[img] 允許使用
[url] 允許使用
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

主題瀏覽
   

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: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?

Re: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?

Sherlock » 週三 5月 07, 2025 3:14 pm

深入正定的次第

據南傳《增支部.睡意經》疏鈔,在修定過程中,從接近近行定的預作定(遍作定)開始,一直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,皆有光。這種光能由内向外發散,乃修定所製造的「心生色」中之火大,及心生色聚製造的「時節生色聚」的光明,前者僅在自身,後者可向外擴散。入四禪八定,雖然可以定心壓伏煩惱,發五神通,享受禪悅,死後生於禪天,但因缺乏了諸法無我的如實智慧,無力斷滅三界煩惱,故不可能超出生死流轉的「三界」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之外。若欲超出三界生死,須在奢摩他定心基礎上,用佛教關於真實義的出世間智慧修觀(四尋思四如實觀),方能斷惑證真,入出世間定。如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卷十七教誠已得正奢摩他者:

不應喜足,應於實義,無倒引發決定勝慧,而更修習毗婆舍那,若不爾者,其三摩地與外道共,唯修習彼如外道道,終不能斷煩惱種子,解脫三有。

三、滅盡定及觀、錬、薰、修禪
以正見修觀而見道證果的佛教聖者,在四禪八定的頂層非想非非想處定中,以如實智觀苦空無我,以擇滅最極微細的意識分別及末那識的俱生我執,滅一切受與想,便能超越三界世間定境,入於「想受滅盡定」,《中阿含經.無利經》說「入想知滅定者以想知為刺」,滅受想(感知覺)則入滅盡定。
《中阿含經》卷四十三《意行經》稱入滅盡定斷諸漏為諸定中第一,「最大、最上,最勝、最妙」,譬如從牛出乳,出酪、出生酥、出熟酥、酥精,酥精最為第一。同經卷五十八《大拘絺羅經》說比丘入滅盡定時,先滅身行,次滅口行,後滅意行。從滅盡定出定時,先生意行,次生口行,後生身行。其時有不移動觸、無所有觸、無相觸三種觸(感覺)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謂證得此定者諸心心所皆止息,然「此定唯能滅靜轉識,不能滅靜阿賴耶識」,定中只有阿賴耶識執持根身不死的作用,別無其他心識活動,是一種無心(無意識)狀態,與深度睡眠、冬眠和四禪八定都不同。《成唯識論》卷四引佛經云:

住滅盡定者,身、語、心行無不皆滅,而壽(命根)不滅,亦不離暖,根無變壞,識不離身。

雖然一切心理活動及呼吸、心跳等均停止,但並非死,還有體溫,還能出定。玄奘大師西遊歸國途中遇到過這種入滅盡定的聖者。經論中一般說小乘第三阿那含果人,大乘六地以上菩薩,才能進入滅盡定,七、八地以上菩薩能念念入滅盡定而又念念利樂度化眾生。

北傳禪定學依《摩訶般若經》等,說利根聲聞依次修習觀、鍊、薫、修四種凡六門禪,能證阿羅漢果。《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》卷十云:

從背捨已去,有六種法門,並屬不壞法道所攝,利根聲聞具此六法,發真無漏,即成不壞法大力阿羅漢。故摩訶衍云:不壞法阿羅漢能具無諍三昧願、智、頂禪。

觀禪,有三門:一者,八背捨;二者,八勝處;三者,十一切處。摩訶衍云:「背初行,勝處是中行,一切處是後行,悉為對治,破根本味禪中無明貪著及淨法愛也。」

鍊禪,謂成就四禪八定和滅盡定的佛教聖者,能從初禪一級級升上去,直到滅盡定,凡歷九個階梯,名「九次第定」。此定能漸漸伏斷煩惱,有如煉礦成金,故名。

薫禪,謂鍊禪修習純熟,出入定的速度加快,達到能從初禪速疾直入滅盡定速疾退入初禪,進退自如,有如獅子奮迅前進、奮迅後退,名「獅子奮迅三味」。此禪能薰染諸禪觀悉皆通利純熟,故名。

修禪,稱「超越三味」,薰禪反覆修習純熟,達到能超越九次第定的階梯而出入,稱「修禪」。小乘阿羅漢只能超越一級,如從初禪超入三禪,大菩薩和佛才能隨意超越九次第定的階梯而速疾出入於任何一禪。

證得禪定者,也可能退失,《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》卷五說有六種法能失禪定:一者,希望心,急欲追求更高境界;二者,疑心,對所證境界疑惑;三者,驚怖,令心不得安定;四者,大喜,因過於激動而失定;五者,重愛,過於貪著所得境界,反而失去;;六者,憂悔,擔憂失去禪定,或因失誤後悔,皆能令心不安,退失禪定。南傳佛學說修四念處有十種「觀染」,能使人不得入定或退失禪定:光明、智、喜、輕安、樂、勝解、精進、念、捨、欲。對以上十相的微細貪求執著,稱為「觀染」。

現代研究禪定,可由測腦電波來判斷是否入定及入定的深淺。李嗣涔《科學氣功》一書說:入定工夫之深淺,可以由壓抑阿爾法波之快慢及完整程度來判斷,很快抑制住者段數較高。煉内丹、放空功者可在開始半分鐘内完全抑制腦波。煉放鬆、氣行任督、大小周天時導致阿爾法波大幅增加,達「共振態」。而入定、守竅、放空、龜息時相反,為「入定態」。

Re: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?

Sherlock » 週一 4月 07, 2025 7:39 pm

第十章密乘禪(下) 第七節大圓滿心髓修法
二、大圓滿見的獲得

仰底法前行的精要,是獲得堪以進入正行修持澈卻、妥噶的大圓滿決定見,貢噶《椎擊三要訣勝法解》云:

夫彼一真法界,離絕戲論之法爾如來藏心,無垠廣大界中,無量顯現染淨諸法,彼諸一切,皆亦圓滿具足法爾之平等性義。如是而了知,是即見宗之最殊勝者也。

《大圓滿無上道廣大心要》謂本來智慧法爾如是,本具空、明、大悲周遍三德,體性空即法身,自性明即報身,大悲周遍即化身。無安立之根本定,無分別之後得,明朗而無體,廣大而不散,一切有情本來自具,剎那未離,只是不認知而已。這種大圓滿見,一如大手印見,須為建立於切實體驗上的決定見。此見的獲得,主要是在外前行中觀心,在密前行中修菩薩、忿怒二種姿勢。

外前行的修意,以觀心為内容,分生處、住處、去處觀察三門。生處觀察,謂觀一念心從何處生?從内生抑從外生;若從內生,從根生抑從識生?若從外生,從有情生還是從無情,從五大生?又觀心從無始時來所生?抑從父母生我時生?由我長大時漸漸而生?如此觀析體究,解悟心「無體離根」,無所從生,見法身無失。住處、去處觀察,亦皆如是,一一推究尋求,不見心之住處滅處,又反觀能觀之心,亦不可得,然心之作用明明是有,如是領悟佛與眾生之體性、煩惱之與智慧、六識所現善惡之境,一切均歸自性明體。而明體之性,亦離一切認識,光明明顯而無自性,明空赤露,自性任運,自然如是。如此體悟,於佛果斷希求疑慮之能執心,見生死涅槃本來不二,心之性相成明空智,與諸佛金剛心見地無別。密前行之菩薩姿勢,令以聲聞姿勢修無相持心(無分別止)所認明體堅固。跏趺坐,凝眸視鼻端前虛空,隨所顯現境,不作分別。省察此能思者從何而生,是從心外生?抑或從能思之心生?次觀能思與所思於一剎那彼此遇合,於境與心、能與所未分之第一剎那決定認識,無懃勇守護。憤怒姿勢者,為已堅固者令解脫,雙足跨立,仰視虛空,口念「哈哈兮兮」等聲,心住於離戲論之本然。從前六識現量境上體認本心之明空不二、顯空不二,為認識明體、得大圓滿見之要,如《大圓勝慧澈卻脫噶全書》所言:

只在一切法之顯現中,於當體明空不二之剎那上,無修無證,無散亂定住,明明了了,覺照認識,認識這個就是自己本心,勿令問斷即是。

當體明空不二之剩那,指心、境初接一剎那的六識現量心,此心明明了了而空無妄執,明空不二,是為真心。「若錯失了這一剎那,第二刹那起了執著,就是妄想識心」,妄想識心,即是二元化的、周遍計度的妄念。要在初一剎那上,「不想過去,不計未來,不著現在,明明白白認識此明空不二之體性,就是吾人本心,能所一體,無過去現在未來,無東西南北上下長短之分,無青黄赤白之色,猶如虛空,一切法就在這空體上任運顯現,能顯是這個,所顯也是這個」,又說,頓體當下一念即是本覺真心,本來空寂、光明、清淨、普遍、自在,圓滿具足佛果三身等功德,為指示真心的究竟開示:

汝現前一念,即是本心。⋯⋯觀照此住心無有無、無方所,不分別色空,亦無是非之見;⋯⋯非由縛而而解放,本來解放;非妄想光明,本來光明;非妄想狂慧,本來智慧;非口說之見與定,乃無見無定無可說法性心,本無定法,亦無定處,無入定無出定。如是之定,自性無分別;自性光明而無光明之相;心量普遍,亦非妄想馳散之普遍;本來自在,本來清淨。如此真心,一切眾生無量劫來本來剎那未離,特眾生不自認知耳。

蓮花生《大圓滿直指教授》說:不憶過去,不思未來,於當下無執,只讓心停留如無雲晴空相,只須持無錯亂的平靜心,只以赤裸覺性觀察任何事物,「這自己的覺性本知、本淨,且光明耀眼,當下生起時,此即名為菩提心、解脫心」。此心性、根本覺性,為一心的無間顯現,法爾圓滿三身,即如來藏、般若、大印、阿賴耶、平常心、俱生覺性。偈云:

若識心念即法性,法界性中餘無修,
可知證解方便軌,唯以念為法身故。


隆欽饒絳巴《大圓滿心性自解脫道次第藏義導引》謂澈卻修習之要,須於此當下一念識剎那之上,以現覺無別、輪迴涅槃無別之見,體認內外情器、世間及涅槃一切諸法,悉為自心所現,一如夜夢,「此心體性空、自性昭然、性相燦然而升現,如明鏡中所現映射,於其所現之一切,辨識其不可得故,即離有無等一切戲論邊見,此即是當下遷流之種種心無所顛倒之法性」。又說:

於當下識之本身,不加整治造作,寬坦自然而置,起任何念,均不作破立,於此之上,以凡常自理赤裸裸鬆緩而住,住於體性見解脱、自性知解脫、性相自解脱,即為心之自性。

大圓滿見的獲得,也如大手印法,於念滅之際體認真心,如《大幻化網導引法》云:

即於此前念已減、後念未生中間,顯露赤裸之心,唯此一法,就是佛之意趣,也可說為佛之秘密。

大圓滿正行的直指自性,也依上師加持指示,多在灌頂中進行,《大圓滿無上道廣大心要》說,在灌頂密壇中,師徒皆解開上衣,徒注目凝視,於上師心中觀想一「阿」字,專注而緣,上師察知徒子已入寂止,乃奏小鈴鼓,持咒或唱金剛歌加持,於一心不亂中,猛厲大呼「呸」,斥斷徒子意識流注後,立即徵問:「心是何物?」三次,令弟子於無言無依、惺然孤迥之際,回光反照,體認自然呈露的心性,得決定的澈却见。

三、仰底正行――澈卻、妥噶
大圓滿心髓法的正行,為澈卻(性)、妥噶(命)二法。澈卻(藏khregs-chod)亦作「且卻」,「徹且」,意譯「立斷」,謂斷有為造作。通過前行觀心等所悟,於一切法顯現中,認識剎那顯現、明空不二的自性即自己本心,能顯所顯無非此一心,定於此心之上,認識明體而得「澈卻見」,然後以空寂、廣大、獨一、任運四訣修光明定或澈卻定。妄念煩惱起時,隨即觀察,知其生起與對治均屬妄念,不必修斷,猶如水上寫字,隨
882

Re: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?

Sherlock » 週一 4月 07, 2025 8:45 am

(七)頓體念念本空。本來解脫故,無須作意修斷、取捨、整治。《勝道寶鬘論》謂六識分別之念為心性光明之放射,應「把妄想分別之體瞭解為法身,心之本相所現瞭解為法身光明,一切自現境界瞭解為法身本元之遊戲,如此則能將所有迷現均轉為清淨之智慧」。大手印之得見,崗波巴《祝拔宗大手印》分為知、覺受、證三個層次。知,謂「了知心之實際之聞思」,為聞慧,屬於「比量」的理性認識範圍。覺受,謂「了達總如義理,凝現於心」,或曰「心領受為覺受一,指從禪定調心中得到一定的領悟,從而對真如心性理的總體通達悟解,但其悟解仍不無理性思惟的成分在内,大略相當於禪宗之解悟,屬於思慧。證,謂「了達離戲理量以上」,或曰:「心自現於彼體性中為證。」此謂超越言思心行,現量親見實相,本來心性自然顯現。又說:「然以證之一字為緣,用於以上各處,亦不相違。」意謂知、覺受、證三層次,都可容有現量實證的成分在內,不過實證的淺深多寡不等,只有自然而現的證,為完全的實證。總之,大手印的見,包括屬於聞思慧的對心性理之悟解,與現量實證心光明的修慧。

大手印把與心性光明相應時的主觀體驗或光明的特性,總結結為樂、明、無念之三位一體,樂,謂深受妙樂,不覺身心存否,內心踴躍、舒適、安逸,自然遠離一切苦及五欲粗樂,如《大乘要道密集.大手印頓入要門》所說:

因有漏樂發生無漏,其相猶如少女之樂,離於言說,不可屬當。又雖是樂,當體全空,空樂不異也。

明,謂昭昭朗朗,明明白白,本來明照,自己明覺心本體、實相,如實知真正自我,而非同一般對知識之通曉。前書云:

明者,非是世間明色,但心體上離過失垢染渾濁,譬如秋日澄湛晴空,即於彼等,能知能覺自體本有。

無念、無分別或空,謂無妄念分別,並自然具對萬法性空無生的定解、明覺(自然智),樂、明、無念一體不二,同時具足,如《大乘要道密集.大手印陀支要門》所言:

樂即無念,樂即明照,明照即是無念之樂,樂明無念無別異故,名為無念。

《大乘要道密集.大手印赤引定要門》謂「無念者法身,樂者報身,明者化身」。一說明為報身,樂為化身。與明體相應時,雖然有樂、明、無念的覺受,但具樂明無念,未必便是證得明體,世間禪定也可以有樂明無念。不論證得與否,只要於樂明無念上稍起執著,便墮入三界:執著樂則墮欲界,執著明則墮色界,執著無念則墮無色界。必須捨棄樂明無念的覺受,才能真正證得、任持心性光明。《大乘要道密集.大手印十二種失道要門》說修大手印法有十二種迷失光明之因:忻求成佛、疑怖輪迴、於一切法平等之理起二解、味著湛定、談說鑒慧、憎惡妄念、了悟之人行未悟行、未了悟人行了悟行、行取捨之相,不了輪迴即是涅槃、不了五毒即是本智、不了自心即佛。

薩迦派道果法關於心性的正見,以了心性「明空雙融」為要,觀修得見,從覓心入手,其方法與大手印之覓心法相似,如《宗教流派鏡史》所介紹:先觀心在於何處?作何色何狀?如是尋覓,見心了無可得,只有心之名言及顯現唯明、唯覺、唯動之明瞭感受而已,名為明瞭心之性相,證悟心德三分之一。再尋覓推求,了知離生任滅三者之空性乃心之自性,悟證心德三分之二。進一步,覺受如是空性之時,非如虛空全無所有之斷空,而是唯明唯覺一切皆可顯現;凝觀此本相全無自性可得,此即是空。明、空雖二,然非隔別,心之自性本是空,然尋覓空者之動態宛然,此即為明。「因而即明之時為空,即空之時為明,決定此自然生起之明空雙融,則名為雙融截定也」。由如是尋覓觀察,當不僅為理解,而真實生起對心性的內證覺受時,為證悟明空雙融心德之全分。明空雙融,與漢傳佛教界說心性「寂照不二」相近。又以「成境為心,成心為幻,成幻為無自性」三要資助觀修,令正見堅固。成境唯心,依唯識見,觀外境唯內心顯現,全無實體。成心為幻,謂觀外境唯能取之心迷亂所妄現,所取既不可得,能執之心亦不可得。成幻為無自性,有兩門觀察:一緣起門,觀能所二取皆緣起而無自性;二寓言門,觀言說不能表詮真如,然實相本分依甚深了義經及上師教授,亦可抉擇思惟,由思擇而證得離言思之真實,了悟生死涅槃無別,無佛可成,無法可得。諸法實相畢竟不可言說,離能觀所觀、能修所修,本來無縛無解。離言法性非空非有,不生不滅,自顯而明朗,自覺而赤露,從來未曾有、未曾空、未曾離,無輪迴可斷,無涅槃可證。離一切邊執,不可言說,不可認知的本元心,從本以來明空無執,不曾散失,亦無可修習,自然本有,在因位時為心性無修本分天真之法身,在道位時不須功用,任運保任,果位時圓滿明現赤露無修之本心,即名為佛。

Re: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?

Sherlock » 週日 4月 06, 2025 12:30 pm

關於「我相即佛性」與「修行多餘論」的辨析,需從佛教二諦論與修證次第切入。此問題涉及勝義諦與世俗諦的辯證關係,以下分三層次闡明:


一、性相不二 vs 迷悟差別
  1. 理體層面的真諦
    從究竟佛性觀之,「我相無明之實性皆是佛性」有其理據。《涅槃經》云: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此即「煩惱即菩提」的密意。正如《圓覺經》指出:「諸幻盡滅,覺心不動」,當徹見我相本質時,確能照見其空性即佛性[1][4]。

  2. 事相層次的迷悟
    但在緣起層面,凡夫與聖者存在根本差異。《金剛經》強調:「若菩薩有我相,即非菩薩」,顯示未證悟前對「我相即佛性」的認知,實屬「執理廢事」的倒見。如《楞伽經》所述,未離四相者所見的「佛性」,實為「自心所現虛妄分別」[4]。


二、修證的必要性
  1. 認知與體證的鴻溝
    雖理上可說「我相即佛性」,但《瑜伽師地論》指出:「凡夫由七種相執著實我」。這種俱生我執必須透過「四尋思觀」等實修才能轉化,非僅理論認知可解[4]。如經云:「理可頓悟,事須漸修」。

  2. 四重妄執的轉化次第
    下表對比「理體無二」與「事修必要」的辯證關係:

    層次理體觀照事相修證
    名言安立我相本性空仍須對治習氣
    俱生我執即是法性用需轉識成智
    法執殘留本屬圓成實要入地漸修
    佛果圓滿性相不二三祇修行果

三、中道實踐的智慧
  1. 離二邊的中道
    極端否定修行,實墮「惡取空見」。《中論》強調: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」。正因性空,緣起修證方可能;正因緣起,性空非斷滅。如《解深密經》云:「遍計所執性無,依他起性有」[4]。

  2. 修而無修的實相
    真正的無修,是「修無所修」的般若智慧,非否定事相修行。《金剛經》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教導,正顯示「即修即無修」的中道:雖精進修行,而不執修行相[2]。


結論:
「我相即佛性」屬勝義諦層面的究竟見地,但不能取代世俗諦中的對治修持。猶如知金礦含金,仍需冶煉方能得金。佛教修證體系強調「從假入空,從空出假」的雙運智慧:既徹知我相本性空寂,亦需如實對治煩惱習氣。若執理廢事,恰成《圓覺經》所破「任病」;若執事迷理,則墮《涅槃經》所斥「無常苦見」。唯有依「無我無修而修」的中道,方是真實證悟途徑。

Citations:
[1] https://www.buddhistdoor.org/mingkok/%E ... %E7%9B%B8/
[2] https://www.obf.org.tw/article/RCA/RCA017_01.aspx
[3] https://www.chibs.edu.tw/ch_html/chbj/16/chbj1601.htm
[4] http://sutranet-org4.blogspot.com/2020/ ... st_22.html
[5] http://saintyculture.com/20315234163155 ... -01st-2015
[6] https://www.obf.org.tw/article/rcb/RCB014_05.aspx
[7] https://edu.hwadzan.com/play/09/8/1/242538
[8] https://sp.dila.edu.tw/magazine/downloadfile/20/1.htm
[9] https://www.obf.org.tw/article/rfs/RFS0000026.aspx
[10] http://www.dzs.org.tw/wisdom/index.php/ ... 07-51-01-2
[11] 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 ... 11_408.htm
[12] http://www.donglin.tw/teach03_02.html
[13] https://www.chuefeng.org.tw/dharma/akGi45b9zNxA4HcDX
[14] https://web.tzuchiculture.org.tw/?book=7005&mptao=8354
[15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blossom/022.htm
[16] http://sutranet-org4.blogspot.com/2020/ ... -post.html
[17] https://video.enlighten.org.tw/zh-tw/a/a09/2100-a09_052
[18] http://www.masterhsingyun.org.tw/Articl ... ch=10&se=2
[19] https://www.lnanews.com/news/124857
[20] 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 ... 1n1610.pdf
[21] https://tbs-rainbow.org/%E5%85%AD%E7%A5 ... F%E9%81%93
[22] https://www.chiefsun.org.tw/zh-tw/7_sum ... 24&sID=283
[23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monthly/261/a01-01.htm
[24] https://www.chibs.edu.tw/ch_html/chbj/03/chbj0307.htm
[25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lecture/b016.htm
[26] https://video.enlighten.org.tw/zh-tw/a/a06/1709-a06_101
[27] http://www.masterhsingyun.org/ArticleCo ... &ch=8&se=3
[28] https://www.towisdom.org.tw/UploadURL.a ... ntDescFile
[29] 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 ... 1/chan.htm
[30] https://ddc.shengyen.org/?doc=04-03-014
[31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sutra/054.htm
[32] https://diamondsutra.pixnet.net/blog/post/40029967
[33] https://petfetcet.com/%E8%AA%AA%E6%98%8 ... %E6%BA%90/
[34] https://ncm.ddm.org.tw/xmnews/cont?xsms ... 9831377624
[35] https://buddhist-experience.org/welcome ... /2071.html
[36] https://www.obf.org.tw/article/rcb/file ... %9B%B2.pdf
[37] https://www.ddm.org.tw/xmnews/cont?xsms ... 3860114171
[38] https://www.blisswisdom.org/teachings/lamrim1/6069-20
[39] https://www.zencosmos.com.tw/2016/07/chanqa/3095/
[40] https://dharmazen.org/X1Chinese/D24Bible/E9-126.htm
[41] https://edu.hwadzan.com/play/07/1/1/241879
[42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sutra/057.htm
[43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lecture/b038.htm
[44] http://www.masterhsingyun.org.tw/Articl ... ch=10&se=3
[45] https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 ... 390209.pdf
[46] https://www.daai.tv/master/wisdom-at-da ... 21417?p=40
[47] https://www.ch.ntnu.edu.tw/SIS/download ... per_id=599
[48] https://www.chibs.edu.tw/ch_html/hkbj/05/hkbj0514.htm
[49] https://www.lnanews.com/news/119198
[50] http://www.geo.twmail.org/guoyu/lzgl-06.html
[51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disciple/mind/2016/648.htm
[52] https://www.insights.org.tw/xoops/modul ... 3&bdsn=446


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: https://www.perplexity.ai/search/da-mo- ... opy_output

Re: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?

Sherlock » 週日 4月 06, 2025 12:29 pm

Perplexity
關於第七末那識執取阿賴耶識見分形成「我相」的機制,需從唯識學的「帶質境」理論切入分析。此過程涉及三層認知結構:

一、帶質境的執取原理
  1. 能所關係的錯位
    末那識作為「恆審思量」的意根,其運作模式是「以心緣心真帶質」——以自體見分攀緣阿賴耶識見分。這種能緣(第七識)與所緣(第八識見分)皆屬心法,形成「心→心」的獨特認知模式。《成唯識論》稱此為「真帶質境」,即相分由兩端心法交互作用產生。

  2. 相分的虛妄合成
    在「中間相分兩頭生」的過程中,末那識將阿賴耶識的覺知功能(見分)誤認為是獨立實存的「自我」。這種相分具有雙重特性:

    • 似心:帶有第八識恆續不斷的覺知性
    • 似境:被第七識投射為實體化的「我」
      如窺基《成唯識論述記》所說:「帶質之境,心色互通,情本交織」

二、我相的生成鏈條
  1. 種子現行的轉化
    阿賴耶識中「我執種子」遇緣現行時,第七識即啟動「恆審思量」功能。這過程猶如鏡面反射:

    • 阿賴耶識見分如鏡體光明
    • 末那識如執鏡者誤認鏡光為實體
      此即《解深密經》「由識成身,由身發識」的循環機制。
  2. 四重妄執的疊加
    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,我相的形成經歷四個階段:

    執著層次對應識體所執對象
    自性妄執第七識阿賴耶識見分
    差別妄執第六識五蘊組合
    俱生我執前五識根身觸受
    分別我執意識名言概念

三、超越我相的修行關鍵
  1. 三分說的破除
    唯識學指出「我相」實為見分、相分、自證分的錯位認知:

    • 將自證分(第八識本體)誤為見分
    • 將見分(覺知功能)誤為相分
    • 如《攝大乘論》所說「似義顯現時,能取所取纏」
  2. 轉識成智的實踐
    通過「五重唯識觀」逐步解構:

    • 遣虛存實:破除外境實執
    • 捨濫留純:離卻心外取境
    • 攝末歸本:還滅相分見分
    • 隱劣顯勝: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
    • 遣相證性:徹見圓成實性

結論:
「以心緣心真帶質」揭示我相的本質是心識的自我指涉錯覺。末那識對阿賴耶識見分的恆審執取,猶如以手指月卻錯認指端為月。修行要旨,在通過「唯識無境」的觀照,照破相分兩頭生的虛妄結構,體證《金剛經》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的究竟實相。當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時,自然顯現「無我無相,而能善分別諸法相」的中道智慧。

Citations:
[1]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6%88%91%E7%9B%B8
[2] https://www.chiefsun.org.tw/zh-tw/6_mag ... hp?Id=1410
[3] https://www.obf.org.tw/article/rcb/RCB014_05.aspx
[4] https://www.chibs.edu.tw/ch_html/chbj/16/chbj1601.htm
[5] http://enlight.lib.ntu.edu.tw/FULLTEXT/ ... 148535.pdf
[6] https://www.buddhistdoor.org/mingkok/%E ... %E7%9B%B8/
[7] http://www.book853.com/show.aspx?id=52&page=10
[8] https://mokshah.org/article/detail/169


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: https://www.perplexity.ai/search/da-mo- ... opy_output

Re: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?

Sherlock » 週六 4月 05, 2025 4:53 pm

(六)唸「呸」斥唸法,大聲呼「呸」以截斷意識流注,豁露光明心體。梵文呸(Pat),有「立斷」、「截斷」義,《椎撃三要訣》述其法云:

最初令心坦然住,不擒不縱離妄念,

Re: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?

Sherlock » 週五 4月 04, 2025 6:11 pm

第十章密乘禪(下) 第六節大手印法
大手印分實住、空樂、光明三種。實住,即住於實相,屬顯教,貢噶《恆河大手印直講》說,對於具普通根性者,令由菩提道次第漸次趨入大手印,「謂由《中論》等學而漸入者,謂之實住大手印」。這指通過學習教理,得聞思慧,解實相義,依所解觀實相,修《楞伽經》所謂「觀察義禪」思惟真如,與達摩之「藉教悟宗」同一路徑,但實住大手印重在依師指示經論中實相義,心性之精要,尤其是將觀心、修實相禪的要點編為口訣,授予學人,令其依訣修持而自證悟。密勒日巴、崗波巴師徒當年就向許多在家人傳授這種大手印,據載依訣修習而明心見性的人很多。空樂大手印屬密教,須受灌頂,依師傳修上樂、亥母等本尊法及氣脈明點,以大手印見持心,從氣入住融於中脈及拙火定,雙運道所生空樂不二的覺受上觀修,證實義光明。覺囊派的「空色大手印」,則指修「時輪金剛」法時時所觀本尊雙身形像。真正的大手印,是師徒之間「心傳」的光明大手印,猶如禪宗之「以心傳心」。貢鳴上師《恆河大手印直講》云:

此由於無上恭敬順信之心力,以依止於上師,更不假外物言詮,而能究竟了悟以證取之大手印,方是大手印之最勝義心傳也。以故上師觀察弟子根機成熟,一鳴指間,令其通達法爾,彼所通達,即是真正之大手印。

這種真正的大手印即光明大手印。又說最上之大手印,無須灌頂等修,只要恭敬禮拜、親近承事於上師,或僅觀於上師微妙身相,即能立得證悟。此謂上根利器,只須修四加行中的上師相應法,培植對上師的絕對信仰,以極度虔敬心為基礎,機緣成熟時,便可與上師心心相印,依加持力而得頓悟。三種大手印,在得見、修定及證果方面,實際上無多差別。其修證,皆分見、修(定)、行、果四步或見、定、果三步。

一、大手印及道果法之得見

大手印修持的前提,是獲得大手印的「俱生智見」或「自然智見」,這種見,謂之「決定見」,不僅僅是對其理論的知曉,而是要有切實的體悟,完全理解接受並能運用於修行,起碼相當於達摩所謂「深信含生同一真性」之深信,及天台宗之「開圓解」。上根利器獲得大手印見,如上所言,只需修上師相應法,得上師心傳而頓悟頓修,雖說以心傳心,實亦無傳無心、無修無證,自然任運、本來解脫故。大手印成就者羊袞巴說:

大手印者,師無可示,徒無可悟,覺受無可污染,定見無可雜亂,見、修行無可分,根、道、果無可裂。如是,於此顯有輪、寂一切諸法,勿作任何遣立、束縛、解脱、對治,矯整,就自識而得自解脫,此之謂大手印。

然此種上根人難得,一般需要自己依師傳的訣要觀心,在有所悟入的基礎上,由上師相機加持指示,大手印法利用徒子對上師的虔敬心,多在灌頂的儀式中進行加持指示,然其時體認的心性,一般不堪用作修定的決定見,《大乘要道密集.大手印九種光明要門》即說灌頂時所得光明尚非真正光明。自己觀心得決定見的方法,在大手印的許多歌訣和講錄中都說得很明白,已不是秘密了,主要者有七訣:

(一)於念滅之際體認母光明。主要於前念已滅、後念未生中間體認暫現的母光明·貢噶上師講授之《明行道六成就法》云:

浄光之曙發,要必伏於前念已滅、後念未來之際。

然斯際須以觀心任持,又須離能觀所觀。崗波巴《大印講義》云:

念分別已滅,後念未生之中,心殮然而住,若無觀分任持,其過極大。

臨睡前醒覺已終、眠夢未生中間,及打哈欠、打噴嚏、受驚及大醉之後,皆是體認母光明的時機。

(二)於前五識現量心體認心性。《大乘要道密集.新譯大手印不共義配教要門》引准那曷偈云:

前之五識甚明顯,其彼意識無念者,即是等持之行相。

未起意識分別的前五識現量心,即是用以修大手印定(等持)的本心,其時於依他起性上尚未生遍計所執故,唯識學或認為即是圓成實性。

(三)修無分別止。無分別止,係調心與實相相應,亦即修經論中的真如三昧、一行三昧,由此證得的心性光明,叫做「子光明」。無分別止的調心,以無念為要,泯絕能所,超越言思,與大乘經論中一行三昧的修法無別。《新譯大手印頓入要門》喻大手印定的持心之要為「心直如槍」,不思量一切善惡,「離諸妄想,寂絕而住」。諦洛巴所傅「六不訣」:「不思,不念,不尋,不伺,不觀,不想,持本元」(一譯「勿作意、勿思維、勿推究、勿觀想、勿憶念」),為大手印定修子光明要訣。這與《起信論》所說真如三昧,及禪宗達摩的壁觀、宏智正覺的默照禪,同趨一轍。《大乘要道密集.心印要門》說禪定方法更為詳悉:

結跏趺坐,脊骨端直,如壘金錢,結三昧印,曲頭如孔雀,目視於鼻尖,觀面前空。而發願云:「為利法界一切有情,願成佛。」發願既已,身如鏡像,語如響聲,意如陽焰,了達虛假。身離作務,語離談說,意離思念,自性清浄,應依真空,無念而住。當此之時,心無所緣,亦無所思,善惡邪正都莫思量,又不思有,亦不思空,過去不追,未來不引,現在不思,妄念起滅,一切皆無,亦無能緣,能所清浄,如鳥而無蹤跡,如海雪消泯絕諸想,如無雲空寂然顯現,縱蕩身心坦然而住。……上則不求佛果,下則不怖輪迴,應念真空一味平等,於彼無念,亦不應住。

大手印定調心,特別強調輕鬆、寬坦、任運,以不修整為修整。有訣云:「心不整則自明,水不動則自澄。」《大乘要道密集.大手印赤引定要門》以種種比喻示持心訣要云:

如婆羅門捻線而住,任其心性;縱意坦然,如務畢君子;如善巧人牧於香象,隨心而住;心得解脱,意地調柔,如久獄囚而得脱離;心無懈息,如善射人習勇而住;心不散亂,猶如喪亡一子之母;心如虚空寬通而住,甚深不動,應如大海;無有疑懼,應如國王:心雖普遍,過不能染,應如日光;雖現諸相而無自性,應如水月;雖明照而無妄念,應如虹霓。若能如斯,法身現前。

(四)向內尋覓體究。略同禪宗之參究,薩囉訶有頌云;

以莫散心觀自心,若能自知自本性,
諸相自脫大樂中,散心亦皆成大印。


謂專注內觀其心,見心本來解脫的本性,便可化散心、妄念為法身,猶如《壇經》載五祖所說「一真一切真,萬境自如如」,又,尋求體究,見心無自體,如二祖言「覓心了不可得」,偈云:

如人尋求虛空界,無中無邊亦無見,
如是尋求心與法,亦不能得微塵體。


(五)於定心基礎上觀心。對於特別鈍根者,則教其先修止,於定心的基礎上觀心,法自在大師造《祝巴宗契合俱生大手印導引》、白蓮花造《涅槃道大手印》,即以修定為門,分修行進程為四級瑜伽,第一専一瑜伽,從修止入手,可以專注一物如地上所插削尖木格之尖、牆上一閃亮的圓釘、燈光等,也可觀佛像,或觀面前如指甲大月輪上「吽」字,或觀心間有如指甲大卵形明點,或修金剛誦、寶瓶氣,令心漸漸寂定。修止時,若雜念起,立即覺察斷除,如柴葽斷,名初住;逐漸達到隨起而不加整治,僅觀照其自生自滅,名中住;後如棄物於地,雜念細若遊絲,如水中魚悠然游泳,亦須照察,知而不隨。又,持心之要,初如婆羅門捻線,鬆緊得當,不過緊不過鬆。定力漸大後,要如嬰兒觀佛殿,隨何顯現,皆不分別,不取不捨。最後如刺象體,知雜念起時,了知能知與所知念同時緣起,所斷與能對治互相俱生,故不必精勤對治,不須遏制,此時名後住。至此,妄念若起,隨即有妄本自解脫之念生,如水中畫圖,隨畫隨消,不為妄念煩惱所擾亂,即可引生身心輕安。此時須修無分別觀,觀心住定時體相如幻,從定中又如何起念,觀定不異動、動不異定,定、動之自體皆不可得,能觀之智亦不可得。觀妄念、煩惱,無須遮斷,亦不令其作主,隨所顯現,縱任無著,但於生起之剎那間,即須認識,明瞭其自性清淨。此則一切違緣,皆可作助道之緣。以明瞭妄念無自性,即能了達解脫與斷治無別,名「金剛乘修持無住心要」,亦名「隨順無取捨道」。

在止的定心上修觀,入第二級「離戲瑜伽」,主要從三時、心色、一多三門觀心。三時觀察,謂觀心於過去、現在,未來念念不住,過去之念已滅,未來之念未生,當前之念亦非實在。心色觀察,謂觀心是色是心,如為色法,成自何色,為何相狀?為內成功能,亦如念之剎那生滅乎?如非色法,又作何種相貌?如何生成?如此觀析,見心非色非空,不墮二邊,名為中道。一多觀察,謂觀心所現,有種種相,如何是一?一切法本性無二無別,如何是多?知心非一非多,離戲論分別,自見心之實性。格魯派所傳大手印如「溫薩耳傳大手印」,強調在無分別止的基礎上觀析人法二無我,其觀法與該派顯密二教修觀相同。這其實也是密勒日巴等噶舉派聖者也強調的,密勒目巴的一首《道歌》中明確指出:修定至「忽覺自心頓光明」、明空赤裸、明澈無念時,「不過禪定覺受耳」,並非真正見性,須在此基礎上,「再以觀察之妙慧,於無我境作深觀」,方能向上突破,現量見性。

Re: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?

Sherlock » 週一 3月 24, 2025 9:10 pm

接前帖
第九章 密乘禪(上)
二、拙火定
拙火定,亦譯「火瑜伽」,拙火一譯「靈熱」,又名「忿怒母」,意為卒暴猛火,指臍下所蘊藏的稟自母血紅大之生命能量,它為產生周身暖熱之本,為瞋恨之根,若被完全開發,會釋放出猛烈熾燃的火焰,循中脈上升至頂。這種意義上的拙火,指一陽性的先天生命能量,與道教內丹所說元陽真氣(真陽)或真鉛十分相近。

拙火定是一種修煉拙火以入定的方法,以修明點(紅白大)為門,旨在擊發拙火熾燃上行,把一般人皆轉變為性能量消耗性釋放的生命能量轉化為拙火,上升於頂,融化頂上所藏稟自父精的陰性白大,化為「月液」或「春點」降下。白大降下時,會依次生起四種喜樂,至最後「俱生喜」現時,入樂空不二境,於此境可體認心性光明而得「俱生智」,拙火定被稱為轉瞋怒為菩提的要門,與道教内丹之煉精化炁,頗可相互比較。藏傳噶舉派以拙火定為「那洛六法」之首,強調為「道之根本」。

據《明行道六成就法》,拙火定的修習方法大略是:先修前行,觀想自身刹那間頓變為表徵拙火的金剛瑜伽尼(女),其相如十六歲少女,體內中空透亮,觀想此身漸漸變大,大至最等宇宙,又復漸漸變小,小至極微。復觀此本尊身內中脈變大變小,如偈云:

觀身內空細,細至不能描;
觀身內空細,細至不能見;
觀身內空細,細至不能住。


噶舉派修拙火,一般都從修金剛亥母本尊法入手。本尊觀想熟練後,鍛鍊呼吸,觀想氣出時化為五色光,光復化為具五色之「吽」字,吽字化為具五色之忿怒金剛,吸氣時一一收入。

次觀想氣吸入時從左右二脈中交替穿行。

次祈禱本尊上師加持,入正行,修寶瓶氣,修習純熟後,於氣入時,觀想臍下三脈會合處有長僅半指的紅色半「阿」字,生發火焰,焰上端尖銳,迅速轉動。隨定力之深,所觀拙火漸達腹下,每一息上升半指,十息後循中脈上升至頂,融化頂輪內觀想的白色「涵」(han)字,降滴月液,周潤腦頂各穴,經十息後慢降至喉輪,又經十息降至心輪,又經十息降至臍輪,又經十息流潤全身,無所不遍。

修習不久,先增加身中暖熱,增強禦寒能力,次生身心安樂,妄念止息,於心寂處產生空樂不二的覺受,乃至出現臨死八相,呈露出如黎明晴空相的大空境。如訣云:

由持靈力於靈穴,初則熱法得發生;
次則經驗於安樂,後則心得自在境。
如是妄念自休止,煙、霧、幻城、陽燄等,
乃呈如初發曙光,無雲晴空次第現。


關於燃起拙火,密乘還有多種方法。《大乘要道密集·拙火定》舉入拙火定法門凡二十餘種,分為依脈、依風(氣)、依菩提心(紅白大)、依不思議四大門。

依脈生拙火者,謂觀想三脈四輪,或於臍中觀想表示火大的紅色「囉」字或表忿怒母的紅色「阿」字,或觀想臍中有四指許火焰熾燃,漸漸增長至十六指、三十二指,或觀腹中熾火盛燃,或於行住坐臥常提穀道(肛)。

依息生拙火者,有「風息歸身」五門:一觀三脈短阿字;二觀三脈亂迸火星;三觀三道脈發炎碎火;四觀三道脈迸發粗火;五觀三道脈迸發細火。「此五種內隨修一種,不過半年,風息必定歸於身」。

又有「風息歸心」五門:一觀焰流注;二觀降欲滴明點;三觀明點降火焰;四觀穿透明點;五觀注如蜘蛛絲菩提心。此亦可隨修一種。

又有「風息歸真」入拙火定門,分上中下三根:上根之人端坐結三昧耶印,開目,鼻引清氣而徐徐咽之,緊閉穀道,不思不慮,凝然安住,氣促時於鼻中徐徐放之。中根之人同前安坐,緊閉穀道,專觀自心。下根之人修法同於中根,所異唯在閉目而修。

另有三種「風息歸心」要門:一觀眉間明點,於眉間三角骨内觀想一豆大白色明點,入「明點定」,定心堅固,明點會上升至梵穴,如流星般降入中脈,出大鳴響,直至臍下,發生大樂。二觀杵間豆大明點,方法同前。三觀頂上梵穴內白色豆大明點。三法隨修一種,皆可發生拙火,產生大樂。

修金剛誦、光明定、寶瓶氣、欲樂定等,皆可燃起拙火,產生空樂覺受,而以修寶瓶氣、欲樂定最易燃起拙火。

三、欲樂定
欲樂定,又名「蓮杵氤氲三昧」,屬「方便道」、「雙運道」、「雙身法」,為一種轉淫欲為菩提之道。其實質仍在修明點,有道教內丹煉精化炁之意味。這種法門是專為一類貪欲熾盛的眾生所設的以毒攻毒的巧妙方便。《勝惠本續》云:

下根以貪欲中造著道門而修習者,應當入欲樂定也。其欲樂定有十五門,若修習人依之修習,現身必證大手印成就。

欲樂定的實質,是在男女和合或性欲發動時激發氣與明點,以瑜伽方法控制,令氣與明點循中派上升於頂輪,化性能量為產生智慧的能量,並在氣循中脈逆行時所生空樂不二的覺受上,觀察體證自性明體。這裡所說的欲樂之樂,並非尋尋常泄欲的皮肉之樂,而是指内氣所生禪觸之樂,故欲樂定尚不可簡單視為淫穢,而有其生理學、心理學、氣功學上的深刻內涵。〈因嘚囉菩提成就願文〉云:

從二根出樂,誑說是真如,以此為大樂,諸佛未曾說。

明言欲樂定之樂,非普通由男女性器相合摩擦達高潮而生的淫欲之樂。欲樂定的修習,須有合格的異性伴侶,女性稱為「明妃」或「手印母」,男性稱「勇父」。《大乘要道密集·依吉祥上樂輪雙運道玄義卷》說有四種手印,皆可修欲樂定:

(一)行手印(業印、羯磨印、實體明印)。指肉體的人,《大印空點》謂「賢首纖長目,容貌妙莊嚴,十二或十六,難得可二十,二十上為餘印,令悉地遠離」,即指業印而言。密典上說業印只可在家人用,也有說出家瑜伽行者亦可方便而用者,其修法分三類根機:

上根則托此行印,真實正念,到此不用回遍菩提。如中根,即仗此福德行印,能降能回等,引發空樂,契無為理。下根之人仗行印時,審觀自力增長,堅固拙火,自在降持回遍等無滯礙者,可作此法,自他獲益,不觀自力,恣情行非,倘有觸犯,難免地獄!

上根人只是藉境鍊心,以不動念為訣,中下根人須嚴格依法降、持、提、散明點,不令外泄。降,指意念隨明點(精)降下至杵端;提,謂提肛、翻目上視,忍精不射;,謂意領明點循中脈上行至頂,融化頂上白菩提而降下;散,謂通過抖動、打拳等,散精於全身。這須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氣脈點之能力,若不具此力而濫修欲樂定,是很危險的事,有傷身患病之虞,為密乘嚴厲禁止。

修法的異性伴侶,必須由合格上師指定,此中之秘密深義,非淺智所能理解,筆者認為主要在於雙方氣場的相配。若失此密意,則雙運道成為一種房中術,或有如尋常以射精為大樂者,可謂左道。秘密三昧耶戒以此為大戒,謂不經成就上師或本尊許可而擅自修雙運道者,必墮金剛地獄,而具備差別智(道種智)堪以開許、指導弟子修雙運道的上師,一般須八地以上,可以說已經很久沒有了。今日修雙運道者,大多違犯三昧耶戒,實際上成為房中術,多雙修雙損,且傷風敗俗,貽害社會。

(二)記句手印(智印)。不需實體人,只藉觀想。格魯派出家者多修此。這種修法先須自觀為本尊雙身,激發性欲,即時以瑜伽技巧、般若智慧煉化。對於沒有性生活經驗,尚不能進入初禪以上正定的童男童女,及貪欲特重者來說,這種修習甚至可以說是必要的。當然須掌握瑜伽技巧,得觀照般若。修習成就,能自身隨意獲得大於肉體交合所得性高潮之樂的內氣所生樂時,自然容易離欲,且有健身美容、易入正定之效。但這這種欲樂,也還在欲界,遠不及初禪以上正定的禪樂,更不及見道所得涅槃樂。

(三)法手印。只在自身內觀想三脈四輪、臍下「阿」字生拙火,火焰上升,月液下降,入拙火定,這是單身修拙火定,非雙運道。修金剛玄母等本尊法,都會有此效應。

(四)大手印。亦不必用肉體明印與智印,只以大手印見攝心安住明體:

止息一切妄念,無有纖毫憂喜,不思不慮,凝然湛寂,本有空樂之理而得相應,即是大手印入欲樂定歸空樂不二之理也。

由此途徑獲得的欲樂,更為高級,若得見性,所得涅槃樂更是較欲樂及禪定樂高級得多,自然有伏斷淫欲、轉性能量為智慧能量的效應。可見欲樂定的獲得,乃有多途,非必須走雙身和合之道。《恆河大手印》等說慧根猛利者,只修心性光明便可成就,不須修氣脈點及雙運道,慧根稍劣的中等根器人,修氣脈點及雙運道,進道要快,下根及老年人不可修氣脈點、雙運道,只適合修往生法求生西方淨土。《密宗道次第廣論》卷二云:

若上品貪而無廣大證真實慧,除此非餘所能住心,為說業印。於彼亦須以隨順業而受用之。

謂業印只是對一類貪欲太重、悟性太差之人不得不用的方便,不得不修者,亦須慎重。印度無上瑜伽大師,多行雙運道而獲成就,藏傳佛教諸派的密法也多重雙運,但因這種修持方法不能見容於社會倫理觀念,晚近傳承密法者,對此皆十分謹慎,不輕易傳授。漢地擅自修習者,雖然也不無延老抗寒之效,而多晚年癱瘓,臨終昏迷。其原因,除了違規犯戒外,從方法上看,大多是因長期以中下根所用意注頂門等瑜伽訣竅忍精不射,血隨意念上沖,久之導致腦血管脆裂而癱瘓昏迷。


四、修身
在修氣脈明點時,必須配合修身,以助打通氣脈,散化精氣。修身有大禮拜(磕大頭)、打拳二法。

大禮拜時,觀想三字總持咒在中脈內升降,有的禮拜者一拜就是幾個小時,這種配合觀想升降氣、明點的全身運動,無疑有體操及氣功動功強身之效。

拳法,一譯「體功法」,類似印度傳統瑜伽的體位法(煉體)及道教導引術,有金剛亥母拳、六爐火拳、一目了然三十七拳法及五十拳法等。如《明行道六成就法》載那洛巴秘傳六事體功法為:

第一,兩拳安膝上,兩足跏趺而坐,齊腰際扭轉身體,由右而左,由左而右,各三作,有消除臍部病患,開解臍輪脈結的作用。
第二,扭轉俯仰,活動頭頸,有開解頂喉際結繫之效。
第三,開掌覆於膝上,坐式如前,由右向左、由左向右,扭動上半身,以消除上半身疾患。
第四,伸縮四肢,先以兩臂為之,次兩手開掌,平放於身後地上,撐支其身,臀部坐穩,兩腿足互換向前上方用力踢出、抖動。
第五,蹲踞坐,提舉身體離地,用力向下拋跌,於身體離地之際向左右扭動,並用力抖振其身體。
第六,身向前俯曲,兩手撐地,用力抖振身體,力作「嗚」聲,呼出胸中陳息。起坐,以兩手按摩周身。

這是一種很簡單的導引法。又三十七拳法為:
第一,跏跌坐,兩拳仰置兩胯,持瓶氣;兩拳俯置兩膝,腹左各三轉。
第二,右拳俯置右膝,左拳置右拳上,腹向右三轉;易左拳行之,腹向左三轉。
第三,右手上繞頭,捶胸拍脅,前伸三次;左手亦如是做三次。
第四,左掌向左平伸,右掌拍左掌,頭偏左,目視被拍之掌。擦至右乳際,拍脅,向右手伸三次。易右掌行之,各三次。
第五,兩拳推乳拍脅三次,左拳擦右上肢。
第六,推乳拍脅三次,右拳擦左上肢。
第七,臀向上小跳三次。

其實,體操、瑜伽、太極拳、氣功動功及跑步、散步等運動,及經行、跑禪、站樁,也有助於修身,可以起到拳法的作用,站樁的效果尤佳,有話說「百練不如一站」。

五、修觀
修圓滿次第,當氣住脈停或明點融化之際,氣入住融於中脈,會產生心寂及大樂,佛教修行者和外道如印度教、道教等修煉者皆可能達到的體驗。無上瑜伽以此為證得心性光明的方便,然僅此體驗,尚不足以打破俱生我法二執而見道,即對心性有所體認,也只是「喻光明」,須在此基礎上以智慧修觀,觀菩提心或空性而證得實義光明。《不動明王經》云:

菩提心堅固,說得咒悉地,餘則修咒軌,所作皆無果。
由略想諸法,一切皆無性,定得菩提心,非唯餘能得。


說修本尊法有相瑜伽及氣脈明點等,並非密法的成就,密乘瑜伽之宗旨,唯在觀空性而證菩提心(心性),這與顯教止觀其實同一義趣。修觀的見地,一般與顯教同,無非觀無我、畢竟空,《金剛藏莊嚴續》謂「善修法無我,能證一切智」。《中觀寶鬘論》云:

剎那有邊,當觀初、中、後,成三刹那性,世非刹那住。又初、中、後三,如刹那思惟,即初、中、後性,亦非有自性。

從時間上觀析,見念念皆剎那不住,每一剎那又可分為初、中、後三世,由此可見若色若心一切有為法,絕無常住實體。這都是《阿含經》和大乘經中常見的觀空法。《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》(藏譯《集密續》卷一云:

當知菩提心者,離一切性,若蘊、若處、若界,無取無捨,諸法無我,平等出生,而彼心法本自不生,是故當知我、法自性即彼空性,如是了者,是名堅固住菩提心。

謂了達,我法二空,證得本不生際,名住於菩提心。此部法的本尊瑜伽儀軌,也都是一開始便誦咒觀空性,觀誦真言過程中須內觀能持所持皆空,結坐時更將一切收攝於空性中久久入定。觀空、無我,要點是觀心。《金剛藏莊嚴續》述觀心法偈云:

心觀六分塵,析為十方已,此明瞭法義,心淨最無垢。
過去未來心,如是無所得,無二無無二,虛空亦無住。
如是觀察己,一切眾生空,是無垢瑜伽,想自心無體。


觀析心性超越方所、時間,離二元對待,空,無有實體、無所得,亦不住於空,而得心離垢清淨。

若僅修生圓二次第密法而不能以正見印持修觀,藏密各派,皆說與外道法共。格魯派特別強調以應成派中觀見修觀,觀人法二無我,宗喀巴《密宗道次第廣論》卷二十二強調:

故具慧者,於金剛乘,亦當以聞思慧,如《中觀論》,求無我見。

同論卷五批判了藏傳佛教界在修觀上的幾種錯誤:或不以正見抉擇無我,唯令內心不執著,無分别住;或由攝息加行等力,引生樂、明、無念三摩地,而認為即是修諸法真實;或難以正見抉擇無我,然正修時不繋念正見而修正見所決定義,唯令心住不分別。這些見地尚不合於下三部密法法則,更不符合無上瑜伽法則。同論卷二十二說無上部圓滿次第亦須以正見修觀,縱然了知脈、風、空點生成之要義,以專注彼等之瑜伽,令風點得調柔,能依紅白大流注回返,引生四喜,復有樂、明、無念的覺受,「然尤當依彼方便而修抉擇無我義之清淨正見。若不爾者,唯修彼三摩地,不能度脫三有」。修拙火或雙運道時:

以猛利火熔化菩提心,任持不令外泄,由此力故,粗分二取收攝寂滅。爾時若能憶持正見而修,能令彼慧漸近真實,心境當能一味而轉。又若其心未了無我,則都非修無我實義。

又說,觀修光明時,亦應「憶正見所抉擇義而修,非但修習如無雲之虛空而已」。真實的無我正見及出世間智慧,不是僅僅觀想如秋日無雲晴空之相即是,必須經聞思慧之正見思惟而證得,方稱無分別慧。

Re: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?

Sherlock » 週一 2月 24, 2025 9:01 pm

佛教禪定學
第三節 止觀雙修及其次第
一、以慧為導,止觀雙修

以般若慧為導,雙修止觀或定慧,是佛教大小顯密諸宗禪法共同的特質。《雜阿含》第五九九經偈「住戒有慧人,修習心(定)與慧」,意謂在持戒的基礎上得聞思慧,以慧為導,方可修習止觀。止、觀二者,各有各的作用,缺一不可。《成實論》卷十八云:

「止能遮結,觀能斷滅;止如捉草,觀如鐮刈;止如掃地,觀如除糞;止如揩垢,觀如水洗。」

謂修止入四禪,僅有遮止、壓伏煩惱的作用,不能斷除煩惱的根株,只有修觀得慧,才堪斷滅煩惱而得徹底解脫。諸宗禪定學,都說修止得定,乃世間共外道法,只有用佛法獨有的出世間智慧修觀得慧,與真如相應,證得本來真性,才足以超出世間,才是佛教禪的精髓。《增一阿含經》卷四十六佛偈云:

「遊於世俗禪,至竟不解脫,不得滅盡跡,復習於正欲。」

謂僅沉浸於世間的禪定,不能獲得解脫涅槃,還要被五欲所惑。一行《大日經疏》以成就三密相應的有相瑜伽為「世間三昧」,認為只有以智慧反觀心性,如實知心真實,住無相瑜伽,才是「出世間三昧」。宗喀巴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卷十六云:

「如是四種静慮、四無色定及五神通,與外道共,唯得此定,非但不能脫離生死,反於生死而為繋縛,故於奢摩他不應喜足,更當尋求真無我見毗缽舍那。」

強調必須於奢摩他定心基礎上以正智修觀,尤其是以與真如相應、以無我為中心的出世間智慧修觀,獲得對真實的定解、證悟,得真正般若,才可以出世間。

由此而言,佛教諸宗禪定的宗旨,皆在於證得與真實相應的般若智,用此智斷煩惱而入涅槃,般若智的獲得,唯依修觀而致,故以出世間慧修觀,較修止更為重要,是各種禪定的重點所在。《增一阿含經》卷三十八佛弟子說「有智慧則有三昧」。但修止得定,也不可缺少。《本事經》卷四佛言謂「不離靜慮,成就明淨毗缽舍那」。《達摩多羅禪經·前言》說「禪非智無以窮其寂,智非禪無以深其照」,此禪應指止,智應指觀。又將止觀之要歸結為「寂照」二字,強調寂與照(止與觀)相濟,「照不離寂,寂不離照」。永明延壽《觀心玄樞》謂「智非禪無以發其照,禪非智無以窮其幽」。為什麽?一者,由止得定,乃専心致志、深思入微而修觀的基礎,若心散亂不定,是不堪進行精緻人微的內向性審思的。《修次中編》比喻「唯觀離止,如風中燭」,難生穩定的智慧光明。二者,即使見性得慧,也須修止,定心於所見性或慧上,離散亂昏沉,入止觀雙運境。

佛教諸家禪法,都強調止觀雙修,定慧平等。《大般涅槃經》卷三十云:

「十住菩薩智慧力多、三昧力少,是故不得明見佛性;聲聞緣覺三昧力多,智慧力少,以是因緣不見佛性;諸佛世尊定慧等故,明見佛性了了無礙,如觀掌中庵摩勒果。」


智顗喻止觀、定慧如車之二輪,鳥之雙翼,「若偏修行,即墮邪倒」。止觀雙修的目的,是達定慧平等的定境,稱「止觀雙運」或「奢摩他毗婆舍那和合俱轉」。《瑜伽師地論·聲聞地》解釋:

「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,毗婆舍那清浄鲜白,隨奢摩他調柔攝受,齊此名為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等和合平等俱轉。」

《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》謂「雙證(止觀)二品,爾時說名雙運轉道」。永明延壽《定慧相資歌》說得好:

偏修定,純陰爛物刳正命。
若將正慧照禪那,自然萬法明如鏡。
偏修慧,純陽枯物成迂滯。
須憑妙定助觀門,如月分明除霧翳。
勸等學、莫偏修,從來一體無二頭。
似禽兩翼飛空界,如車二輪乘白牛。

Re: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?

Sherlock » 週四 2月 20, 2025 10:07 am

佛教禪定學
第三章 禪定的名義、種類及修習次第
從止觀雙修的次第而言,正修止觀,大略有三途:

(一)從止入觀,達止觀雙運
這是印度小、大、密諸乘佛典中所說修習止觀的通途。修習者從止門擇一而入,漸漸入定,於奢摩他定心中修觀,獲得對真實的定解,平等住於定慧不二的止觀雙運境。南傅上座部從「四十業處」入「慧地」,大乘念佛禪從持名、觀想入實相念佛,密乘行部法從有相瑜伽入無相瑜伽,無上瑜伽從生起次第入圓滿次第、於圓滿次第中觀菩提心,禪宗北宗由念佛名入一行三昧,大手印漸道從専一瑜伽(修止)入離戲瑜伽(修觀)等,方法雖然有別,但從止入觀而證止觀雙運的路線,大體一致。

據葉均《略談南傳佛教的修定方法》介紹,近今南傳佛教徒坐禪,先略觀五蘊無我,對治粗亂煩惱邪見,由觀修而得思慧,然後以思慧為導,從「四十業處」中的一門入手修止,在止的定心基礎上再修正觀。北傳有部的禪法,一般先修「五停心觀」,對治粗重煩惱障礙,止息亂心散動;次修「四念處」,觀身受心法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在此基礎上從數息、不淨「二甘露門」擇一而入修止,在止的定心上修正觀。

關於修觀所依的定心,《增一阿含經》、《大毗婆沙論》、《成實論》等皆說根本四禪及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三無色定為修觀所依,合稱「七依定」、「七根本」。無色定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,不堪作修觀的依止,《解脫道論》解釋說:因為此定離分明想,不能分別,故「不堪得見道」。入此定者須降至無所有定,方堪修觀。

《大毗婆沙論》等又說九地禪皆可依之修觀而達漏盡;謂七依定加未到地定及中間定,但以依根本四禪最好修觀,《增一阿含經》謂之「樂通道」,依其餘定修觀名「苦通道」。《眾事分阿毗曇》說鈍根依未至、中間及三無色定修觀名「苦遲通」,利根依未至、中間及三無色定修觀名「苦速通」;鈍根依根本四禪修觀名「樂遲通」利根依根本四禪修觀名「樂速通」。《阿毗曇毗婆沙論》說未至、中間禪慧多定少,無色定定多慧少,皆不如根本禪定慧平等,故易生慧。大乘《顯揚聖教論》卷十九說,唯諸靜慮(色界四禪)名現法安樂住,「現法安樂住,能入於現觀」,非其他定。同論卷十六還說唯欲界人、天能修正觀而現觀(見道),色界天、無色界天不能。有部禪經及一類大乘論典,說應依第四禪最寂靜心修觀,尤其成佛時更須如此。《大智度論》卷七即云:「一切諸佛於第四禪中行見諦道,得阿那含,即時十八心中得佛道,在第四禪中捨壽,於第四禪起,入無餘涅槃。」故稱第四禪為「根本禪定」。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顯揚聖教論》、《菩提道次第論》等,則以修止至初禪未到地定以上、發身心輕安為奢摩他,為修觀所依的定。《顯揚聖教論》卷十九謂唯有「初靜慮近分」(初禪未到地定)可以修觀發慧,得現觀,斷盡煩惱,其他禪定的未到地定不可。慧思《法華經安樂行義》說初禪未到地定能觀五陰畢竟盡想,得「金剛智」、盡智、無生智,「斷一切煩惱,如利刀斬斷賊頭」。宗喀巴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卷十六云:「以若得前所說第一靜慮未到地攝正奢摩他,縱未獲得以上靜慮及無色奢摩他,然即依彼止修習勝觀,亦能脫離一切生死繫縛而得解脫。」並謂正奢摩他,修無上瑜伽者可以在修生起次第時證得。而慧根利者,依最淺的欲界定也可以修觀發無漏慧,《摩訶止觀》卷九引《成實論》云:「有欲界定能發無漏,無漏發疾,倏如電光。」

依止定心修觀時,是在定中修,還是出定修,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。南傳傳佛學一般說須先入定,然後出定修觀。北傳禪定學說法不明確。筆者認為也可以說是在定中修,當進入欲界定、初禪未到地、初禪時,尚屬有尋有伺三摩地,可以在定心中進行思惟,修觀。當進入二禪以上已離尋伺的深定時,應說不可以進行思惟(尋伺)而修觀,但當起心修觀時,自然降至有尋伺的淺定,不一定需要特別作意出定,然後再修觀。但觀到證得毗婆舍那時,可從淺定升至深定。

(二)從觀直接入止觀雙運
這可謂次第禪的頓入法,一開始便逕直修觀,觀至對無我真實義生起定解,由此身心輕安,是名毗婆舍那。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卷二十四謂「生輕安已,乃是真實毗婆舍那」。定心於此毗婆舍那持續而住,定慧平等,即止觀雙運。漢傳佛教諸宗多有此說,如《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》卷一云:「或有聲聞,從初發心即修慧行,發電光三昧得四果,未具諸禪。」電光三昧,謂刹那頓悟無我義,這依最初的欲界定心便有可能發(欲界定在北傳小乘論典中也稱電光定),依此頓悟的智慧修心,便可斷盡煩惱成「慧解脫阿羅漢」。《止觀輔行傳弘決》卷九謂「欲界定發電光即可疾入無漏斷惑,名金剛三昧」。五門禪的十二因緣觀、天台宗的一心三觀、圓頓止觀,禪宗及大手印的觀心等,皆從此門而入。南傅佛學也有直接從修觀入門之說。《清淨道論》分修止觀為「止行者」(巴samatha-yanika),「乾觀者」(純觀行者,巴suddha-vipassana-yanika)二路,止行者於持戒清淨後修止證得安止定(色界、無色界定),出定觀察與所得定相應的名色之無常、苦、無我而修觀;純修觀者於持戒清淨後不入色界定,直接從四界分别觀入手,觀五蘊無常、苦、無我而修觀,現代緬甸馬哈希(一九〇四-一九八二)等禪師即主張這樣修,雷迪《安般念燈論》說:「或者在證初禪之後,或者在近行定之後,甚至可在數息階段克服心散亂的傾向之後,即修習內觀。」阿姜查《寧靜的森林水池》認為禪那是不必要的,只需建立少許的平靜和心一境性,然後用來審視自己。帕奧禪師《如實知見》中也說:不修禪定而直接修觀的純觀行者不辨識色界、無色界禪,仍然可證阿羅漢。但宗喀巴據印度多數論典,認為毗婆舍那必由奢摩他定心上修觀而得,其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卷十四說:「印度少數論師,有說無須別求正奢摩他,最初即以觀慧思擇,亦能引生毗婆舍那者,違諸大德所造論典,非諸智者所憑信處。」但這僅指未證奢摩他、毗婆舍那者而言,若已證得者,無妨隨意入一門或止觀互用。真言宗一行、空海,也都主張密法修習須從有相瑜伽入手得定,然後依定心修觀,入無相瑜伽。

(三)定慧不二頓悟門
既不繫心一緣以修止,又不以聞思慧分析而修觀,唯逕直調心令與真如相應,明心見性,得般若正見,然後定於所見心性上修定慧一體的一行三昧。《阿含經》中所說不依一切而修禪定的「空三昧」、南禪的一行三昧、光明大手印頓入法、大圓滿澈卻等,皆屬此類。《壇經·定慧品》惠能謂其法門以定慧為本,「定慧一體,不是二,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,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」,便是對此類禪特質的最好說明。

回頂端